• 武装冲突法

    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调整交战国(方)之间以及交战国(方)与中立国(方)之间关系和交战行为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传统上称为战争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逐渐称为武装冲突法。国际法的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禁止非法使用武力、限制作战方法与手段、实施人道保护。  武装冲突法的基本问...

    国际条约 武装冲突法条约 规范作战行为的国际习惯 一般法律原则

  • 阿丁坑大屠杀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屠杀人质事件。1944年3月23日,在罗马巡逻的德国警察遭意大利游击队炸弹袭击,死亡32人。次日,在意大利阿丁坑,德国军队处决了335名意大利人质作为报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在意大利罗马的英国军事法庭于1945年11月18~30日对该案的两名主要案犯V.麦金森和K....

    报复

  • 阿马里亚防空洞事件

    海湾战争中,美军攻击伊拉克阿马里亚防空洞造成平民伤亡的事件。阿马里亚防空洞位于伊拉克巴格达人口稠密地区,原是防空工事,后被用于军事用途。海湾战争爆发后,伊将该工事改作民用防空洞。1991年2月13日,美军将该防空洞炸毁,造成408名平民死亡。事件发生后,伊拉克指责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狂轰滥炸造成...

    《日内瓦四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

  • 巴基斯坦战俘审判案

    国际法院审理的第一起灭绝种族犯罪案件。1971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军队占领东巴基斯坦,超过92000名巴基斯坦士兵和平民落入印军权力下,并被送往印境内战俘营拘押。战争结束后,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宣布要对印境内的巴基斯坦战俘以灭绝种族罪和违反人道罪进行审判,印度...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日内瓦第三公约》

  • 《巴黎海战宣言》

    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和撒丁王国于1856年4月16日在巴黎签署的关于战时海上捕获和封锁问题的国际条约。同日生效。全称《巴黎会议关于海上若干原则的宣言》。主要内容是:①永远废除私掠船制度。②对装载于悬挂中立国旗帜船舶的敌国货物,除战时违禁品外,不得拿捕。③对装载于悬挂敌国旗帜船...

  • 白旗

    武装冲突法条约和国际习惯确定的要求休战或表示投降的标志。又称休战旗。国际条约和习惯均没有规定白旗的布料和样式,它可以用任何白色材料做成任何形式。白旗在作战中,用以向敌方传达要求停止战斗进行谈判的信息;开始谈判和谈判过程中,用以保护谈判代表及其随员。作战中打出白旗,必须同时停止射击。走出阵地趋向敌...

    投降

  • 保护国

    战争和武装冲突期间,在交战国间充当交战国利益保护者的中立国或非交战国。1977年《日内瓦四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规定:“‘保护国’是指经冲突一方提名和敌方接受并同意行使各公约和本议定书所赋予保护国的职务的中立国家或其他非冲突一方的国家。”  有关保护国的主要规定有:①保护国必须由交战或冲突一方根据...

    《日内瓦四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 中立国 非交战国

  • 报复

    一国针对另一国损害本国利益的不法行为采取的旨在迫使另一国遵守法律的违反国际法一般规则的强制措施。可分为平时报复和战时报复两种。  平时报复是一国针对另一国在和平时期的不法行为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又可以分为武装报复和非武装报复。武装报复是在有限范围内短时间诉诸武力。非武装报复,指受害方针对侵害方的不...

  • 被拘禁者的保护

    关于战争或武装冲突中对被交战方拘禁的人员予以保护的国际人道法规定。  1949年《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日内瓦第四公约》)对被拘禁者的保护作了详细规定:①冲突各方只有在安全上认为有绝对必要时,才可实施拘禁。②被拘禁者应保有其全部民事能力,并应行使与其地位相符合之附随的权利。③冲突各方...

    《日内瓦第四公约》 保护国

  • 被占领土内的税收

    占领国在占领地内征税所得到的收入。1899、1907年《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及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对被占领土内的税收作了专门规定:①占领者在占领地内征收为其国家利益而确定的税捐、费用等,应尽可能按照现行征收规则和分配办法,占领者因此有义务提供占领地所需的行政费用。②如在前所指税捐以外,...

    《日内瓦第四公约》

1/38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