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宜防之于海

    中国明代兵书《筹海图编》关于海防的思想观点。语见《御海洋》篇。该书根据多年抗御倭寇从海上入侵的教训,认识到中国扼守海岸的策略,已不适应抗击倭寇作战的需要。“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筹海图编·御海洋》),“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筹海图编·直隶事宜》)为上策。具...

  •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

    中国明代兵书《投笔肤谈》关于重视战时精神因素的思想观点。语见《持衡》篇。该书认为,人心士气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士气旺盛,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之,军心不稳,人众马强、械精粮足的军队照样要打败仗。所以“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这一认识抓住了攻防作战的关键性因素——士气,并对...

  • 贵巧不贵速

    中国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关于战争中持久与速决之间关系的思想观点。语见《洗海近事·拙速解》。“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孙子》的名言,由此演变而来的“兵贵神速”一语对中国古代兵学影响颇大,推崇“速战速决”成为大多数兵学著述的共同倾向。俞大猷认为,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作战唯速,不嫌其拙。后世之人为图速...

  • 练心则气自壮

    中国古代军事家、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强调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的思想观点。语见《纪效新书·胆气》(十四卷本)。戚继光练兵,主张既练艺,也要练胆练心。因为“兵之胜负者,气也”,“气发于外,根之于心”,“出诸心者为真气,则出于气者为真勇矣”。毫无作战决心,缺乏拼搏血战、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打不了仗的。...

  • 宁蓄勇无浪战,宁斗智无斗勇

    中国明代兵书《草庐经略》关于慎战智战的思想观点。语见《避实》篇。该书论兵,推崇持重待机,避实击虚,反对愚蠢狂妄的“狙近利而遗远略”的莽撞行为,说将帅“不审敌势而轻犯其锐,所谓奋螳臂而拒走轮,以三军之命为儿戏也”。在大敌当前之时,甚至在双方力量相当、“战在可胜可败之间”时,都不必孤注一掷,而应当权...

  • 五兵之中,唯火最烈

    中国古代军事家、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关于重视运用火器的思想观点。语见《练兵实纪·储练通论》。中国自宋金时期火药开始普遍运用于军事以后,火器的研制和使用与战争胜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戚继光也认识到“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因此主张发展杀伤力极强的火器,并要使其性能优于敌人。具体办法是“器械旧...

  • 以战为守则守固

    中国明代兵书《金汤借箸》关于积极防御的城守思想。语见《险要部》。该书认为,城邑防御应当确立“事预则立”的原则,在城池构筑、人员训练、兵器粮草储备上都事先做好准备,固结民心,团练乡勇民壮。更重要的是,防御不能专恃城池,消极等待敌人来进攻,而是要积极扼守城外险要地形,对攻城之敌予以沉重打击。同时也要...

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