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军事思想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秦统一中国前)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以春秋时代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春秋以前的军事思想 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

    奇正

  • 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吴子》关于加强战备的思想观点。语出《料敌》篇。该书根据历史上无数亡国绝世的惨痛教训,得出保障国家安全应当立足于有备无患、随时防止敌国进犯的结论。它以当时魏国与周边六国的情况为例,指出“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指韩、赵、魏三国)阵治而不用”(...

  • 白起军事思想

    中国战国后期著名将领白起关于战争与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白起(?~公元前257),又名公孙起,秦国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善用兵,奉秦昭王命,攻韩、魏、楚、赵,征战沙场37年,每战必胜。克城掠地,歼敌甚众。爵至大良造,封武安君。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之战后,因与秦昭王意见分歧,不愿受命为将,被削爵...

  • 备具胜之原

    中国先秦典籍《管子》重视武器装备的思想观点。语见《幼官》篇,意即完好精良的武器装备,是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该书认为,国防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它广泛涉及国家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兵器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使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管子·参患》);“...

  • 兵非益多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重视军队质量建设的思想观点。语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行军》:“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银雀山汉墓竹简》本作“兵非多益”,《武经七书》本作“兵非贵多益”)意思是说,用兵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只要不专恃武力,轻举妄动,能够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选...

  • 兵以利动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关于战争与利益关系的思想观点。语出《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在西周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礼乐文明的影响,盛行仁义礼让之兵;春秋时代又不乏迁怒泄愤的黩武战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孙子》反对上述各类战争,提出:①要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利益作为思考战...

  • 兵以诈立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关于以欺骗行为造成敌人判断失误,从而战胜敌人的思想观点。语出《军争》篇。战争是敌对双方你死我活的搏斗,以消灭敌方为宗旨,尔虞我诈是战争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战争的本质特点之一。但西周时期,出于维护宗法制度和天子地位的需要,奉行“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汉书·艺...

    虚实 奇正

  • 兵者,不祥之器

    中国古代道家关于战争的危害性和消极对待战争的思想观点。语见《老子》第三十一章。这里的“兵”,原指兵器,引申为战争。道家创始人老子耳闻目睹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认为战争是人们“不知足”、“欲得”的产物,它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因...

  • 兵者,国之大事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关于重视战争、主张审慎地对待战争的思想观点。语见《计》篇。自从战争现象出现在人类社会之后,无论是血亲复仇或争夺生存空间的原始部落战争,还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出现的国家、民族、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

  • 兵之道莫过乎一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关于把握战争规律的思想观点。语出《文韬·兵道》篇。该书继承了黄老学派关于“一”是通往宇宙万物之根本——“道”的阶梯的看法,将“一”视为战争的根本规律,并指出它的有效运用,在于不失战机;它的效用发挥,在于因形任势;它的运用成功,在于国君信任将帅。结合《六韬》其他篇章,可知其...

1/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