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军事思想

    中国秦汉时期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秦汉时期封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不断发展,实现空前大统一时代的产物,是多次大规模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是先秦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结、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 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关于将帅自身修养的思想观点。语见《上略》。将帅关心爱护部下,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安共危,是增强军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兵家对此都有共识。如《孙子·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尉缭子·战威》篇亦认为:“劳佚必以身同之,如...

  • 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

    中国西汉时期政治家桑弘羊等关于国防和战备的思想观点。语见《盐铁论·和亲》篇。在汉昭帝时所举行的盐铁会议上,围绕着对汉武帝征匈奴战争的评价以及是否应当加强边防建设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贤良文学”(各郡国推荐的人才)为一方,根据儒家的兵论宗旨,主张“贵以德而贱用兵”,以德亲近匈奴。御史大夫桑弘...

  • 晁错军事思想

    中国西汉政论家晁错关于富国强兵和实边固防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早年治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任太子家令,号称“智囊”,屡次上书言军国大计。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力主削藩。吴楚七国之乱期间遭人谗陷,被景帝误杀。《汉书·艺文志》载法家《晁错》31篇,今存...

  •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反对将从中御的思想观点。语出《黄石公三略·中略》所引古佚兵书《军势》。将领率兵出征之时,战场上风云突变,急需尽快作出机断处置,而古代军事通信手段落后,与君主联系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斗争的特殊性质就提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客观要求。历代兵家大都不赞成君主盲目...

  •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中国西汉时期典籍《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们关于文德与武力关系的思想观点。语见《险固》篇。在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各郡国推荐的人才)们坚持《孟子》书中“固国不以山川之险”的观点,提出要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即使无山川之险、金城之固,也可以达到“中国无狗吠之警,而...

  • 韩信军事思想

    中国西汉初期著名将领韩信关于战争与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韩信(?~公元前196),淮阴人(今江苏淮阴西南)。少年潦倒,漂泊寄食,受胯下之辱。后从军,为项羽麾下郎中,未得到重用,乃投奔刘邦。初为连敖,再为治粟都尉,经萧何力荐,拜大将军。北出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定三秦,破魏、代,平赵、燕,下齐,南...

  • 汉光武帝刘秀军事思想

    中国东汉开国皇帝、军事家刘秀关于战争与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地皇三年(公元22年),他在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败亡之象已显的形势下,组建一支地主豪强武装,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取得昆阳之战诸役胜利,任更始政权...

  • 汉武帝刘彻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家、西汉皇帝刘彻关于国防、军队和战争指导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在位54年间,用兵击逐匈奴,攻灭南越,收滇国,通西域,拓展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汉匈骑兵交战图(国画)  国防思想 汉初,对匈奴以“和亲”为主,对南越、西羌...

    庙算

  • 霍去病军事思想

    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将领霍去病关于战争与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西汉大将军卫青外甥,善骑射。初为汉武帝侍中。漠南之战,以骠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封冠军侯,为骠骑将军。一生六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封大司马。24岁病卒。  霍去病无...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