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请选择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吴子》关于加强战备的思想观点。语出《料敌》篇。该书根据历史上无数亡国绝世的惨痛教训,得出保障国家安全应当立足于有备无患、随时防止敌国进犯的结论。它以当时魏国与周边六国的情况为例,指出“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指韩、赵、魏三国)阵治而不用”(...
中国战国后期著名将领白起关于战争与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白起(?~公元前257),又名公孙起,秦国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善用兵,奉秦昭王命,攻韩、魏、楚、赵,征战沙场37年,每战必胜。克城掠地,歼敌甚众。爵至大良造,封武安君。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之战后,因与秦昭王意见分歧,不愿受命为将,被削爵...
中国先秦典籍《管子》重视武器装备的思想观点。语见《幼官》篇,意即完好精良的武器装备,是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该书认为,国防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它广泛涉及国家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兵器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使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管子·参患》);“...
中国明代兵书《筹海图编》关于海防的思想观点。语见《御海洋》篇。该书根据多年抗御倭寇从海上入侵的教训,认识到中国扼守海岸的策略,已不适应抗击倭寇作战的需要。“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筹海图编·御海洋》),“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筹海图编·直隶事宜》)为上策。具...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关于将帅自身修养的思想观点。语见《上略》。将帅关心爱护部下,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安共危,是增强军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兵家对此都有共识。如《孙子·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尉缭子·战威》篇亦认为:“劳佚必以身同之,如...
中国古代军事家、唐代名将李靖关于持久作战的思想观点。见清汪宗沂所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上《将务兵谋》。“兵贵神速”是古代兵家提出的重要用兵原则。以迅速的军事行动,趁敌人不及防备,予以猛烈打击,这一战法在战争史上曾经赢得了无数场辉煌的胜利。但是,如果敌将足智多谋,士卒又齐心协力,令行禁止,兵器锐利,...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早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典籍中就多有使用,后世的使用范围则不断拓宽。其义有三:①一般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理论等。“兵法之教”(《战国策·秦策》);“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兵法九人,主讲...
中国古代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关于权变速战的思想观点。语见《旧唐书·裴寂传》。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后,进取河东。屈突通拒守,攻之不下。裴寂认为,屈突通一时难于攻取,如舍此入关,恐腹背受敌,建议先克河东,然后入关。李世民认为不可,说“兵法尚权,权在于速。宜乘机早渡,以骇其心”。主张乘士气...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重视军队质量建设的思想观点。语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行军》:“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银雀山汉墓竹简》本作“兵非多益”,《武经七书》本作“兵非贵多益”)意思是说,用兵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只要不专恃武力,轻举妄动,能够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