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军事思想

    中国明代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是对以往军事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在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当时军事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明代武士画像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经济进...

  • 必宜防之于海

    中国明代兵书《筹海图编》关于海防的思想观点。语见《御海洋》篇。该书根据多年抗御倭寇从海上入侵的教训,认识到中国扼守海岸的策略,已不适应抗击倭寇作战的需要。“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筹海图编·御海洋》),“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筹海图编·直隶事宜》)为上策。具...

  •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

    中国明代兵书《投笔肤谈》关于重视战时精神因素的思想观点。语见《持衡》篇。该书认为,人心士气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士气旺盛,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之,军心不稳,人众马强、械精粮足的军队照样要打败仗。所以“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这一认识抓住了攻防作战的关键性因素——士气,并对...

  • 贵巧不贵速

    中国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关于战争中持久与速决之间关系的思想观点。语见《洗海近事·拙速解》。“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孙子》的名言,由此演变而来的“兵贵神速”一语对中国古代兵学影响颇大,推崇“速战速决”成为大多数兵学著述的共同倾向。俞大猷认为,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作战唯速,不嫌其拙。后世之人为图速...

  • 练心则气自壮

    中国古代军事家、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强调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的思想观点。语见《纪效新书·胆气》(十四卷本)。戚继光练兵,主张既练艺,也要练胆练心。因为“兵之胜负者,气也”,“气发于外,根之于心”,“出诸心者为真气,则出于气者为真勇矣”。毫无作战决心,缺乏拼搏血战、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打不了仗的。...

  • 明成祖朱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家、明成祖朱棣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朱棣(1360~1424),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南京)。自幼习练武事,后封为燕王,就藩镇守北平(今北京),多次统兵出塞北征。因建文帝削藩,起兵“靖难”夺取帝位。即位后,锐意经营边陲,遣郑和六下西洋,派兵讨平安南(今越南北...

    居安思危

  • 明代海防思想

    明代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研究者关于海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是明代长期抗击外敌海上入侵斗争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历代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明代海防要地铜山水寨(位于福建东山岛)  明代遇到它以前历代从来未有的外敌从海上的入侵。倭寇的入侵几乎贯穿明代始终,而以洪武至永乐、嘉靖至万历年间最为...

  • 明末农民战争思想

    中国明末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农民战争实践中所反映出的战略策略、治军和作战思想。  以推翻明王朝统治为政治目标的战略思想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宣称“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平寇志》卷六),以“剿兵安民”口号告谕号召各地民众,把斗争矛头旗帜鲜明地指向腐朽的明王朝,明确提出要...

  • 明太祖朱元璋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青年时因家贫为僧,后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征战10余年,剪灭群雄,统一全国,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国防建设中,形成其军事思想。明代南京城中华门藏兵洞  战争观 朱元璋认...

    因敌制胜

  • 宁蓄勇无浪战,宁斗智无斗勇

    中国明代兵书《草庐经略》关于慎战智战的思想观点。语见《避实》篇。该书论兵,推崇持重待机,避实击虚,反对愚蠢狂妄的“狙近利而遗远略”的莽撞行为,说将帅“不审敌势而轻犯其锐,所谓奋螳臂而拒走轮,以三军之命为儿戏也”。在大敌当前之时,甚至在双方力量相当、“战在可胜可败之间”时,都不必孤注一掷,而应当权...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