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前期军事思想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清代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军事家、兵学家关于国防、治军和作战指导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清初骑兵冲锋阵图  清王朝是由原在东北地区的满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入关以后,他们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其政治、军事制度仍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 承平之时,不忘武备

    中国清朝皇帝、清高宗弘历关于和平时期加强军队建设和教育训练的思想观点。语见《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三。弘历年号乾隆,世称乾隆皇帝。自古以来,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就在反复申明“安不忘危”、“有备无患”之意。但弘历强调在和平时期武备之事“乃军国要务”,则是紧紧针对八旗、绿营兵战斗力迅速下降的严峻状况。...

  • 皇太极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家、清太宗皇太极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理性认识。皇太极(1592~1643),满族,爱新觉罗氏。青少年时即随其父努尔哈赤狩猎征战,即汗位后攻朝鲜,抚蒙古,大举伐明,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形成其军事思想。皇太极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政殿(位于今沈阳故宫)  皇太极从天助神佑的天命观出发,强...

  • 康熙帝玄烨军事思想

    中国清代皇帝、清圣祖玄烨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理性认识。玄烨(1654~1722),爱新觉罗氏,年号康熙,世称康熙皇帝。自幼受满族尚武精神和汉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位61年,曾筹划、指挥过削平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等重大战争,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虽...

  • 努尔哈赤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家、清太祖努尔哈赤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努尔哈赤(1559~1626),满族,爱新觉罗氏。后金政权的创建者。他从青少年时起就较多地接受汉族文化,注意学习兵法。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及与明朝的战争中,提出了一系列军事主张。主要是:①认为天意决定战争胜负。指出“天下之国互相...

  •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中国古代军事家、清太祖努尔哈赤关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思想观点。语见《幸存录》卷下《东彝大略》。  后金天命四年(1619),明朝派兵10余万人分东、西、南、北4路,分进合击后金政权的政治中心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后金汗努尔哈赤兵力有限,但他及时查明了各路明军的行动,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明使我...

  • 乾隆帝弘历军事思想

    中国清代皇帝、清高宗弘历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弘历(1711~1799),满族,爱新觉罗氏。年号乾隆,世称乾隆帝。在位期间,曾筹划指挥过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金川之战、镇压林爽文起义、反击廓尔喀入侵等十次战争,自称其为“十全武功”。但这些战争并非全都是正义的,且连年用兵,靡费巨大,有一...

  • 施琅军事思想

    中国清代水师名将施琅关于海防问题的理性认识。施琅(1621~1696),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郑成功部将。降清后力主以军事手段平定台湾郑氏势力,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率军攻台,完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重新统一。清代水师阵图  施琅在平台前后,围绕海防安全,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主张...

  • 用兵之道,要在乘机

    中国清朝皇帝、清圣祖玄烨重视战机把握的思想观点。语见《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玄烨年号康熙,世称康熙皇帝。作为清军最高统帅,他多次指导对外对内的大规模战争,并对这些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将帅如何在战争中适时而动,抓住战机,便是他十分关注的问题。他认为,用兵打仗的关键在于乘机。①战场形势千...

  • 郑成功军事思想

    中国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郑成功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理性认识。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因曾被明帝赐国姓“朱”,故世尊为“国姓爷”。福建南安人。生于日本平户。7岁被接回国,习文练武,研读兵法。后以金门、厦门为基地,举兵抗清,屡败清军。又进军收复台湾,驱逐荷兰...

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