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见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
请选择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早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典籍中就多有使用,后世的使用范围则不断拓宽。其义有三:①一般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理论等。“兵法之教”(《战国策·秦策》);“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兵法九人,主讲...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意谓用兵的机谋。最早见于《吴子·图国》:“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前汉书平话》卷上:“见班部中萧何奏曰:‘陈稀兵机深厚,谋计多能,不在韩信之后,有鬼神之机……欲擒陈稀,除非韩信也。,”明瞿式耜夫人《论兵机书》,为抗清的丈夫献兵机,其中包括对战略形势的判断,又有进击手段的建议...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古代对军事家、用兵者或军事学者的通称。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该书紧接着就论述了兵家的地位作用,说:“《洪范》八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
中国兵学古籍的统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军事理论研究者对军事活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简史 中国是兵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兵书源远流长。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原书早已亡佚,从其存留在《左传》、《孙子》等古籍中的部分佚文看,内容涉及战争规律和作战指导...
中国古代对军事学各类知识的统称。包括战争观、治军学说、战略战术等军事理论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军器制造、营垒构筑、人马医护等军事技术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人们对军事活动规律的认识,可以上溯至黄帝及夏商时代。西周时期这些认识开始由经验总结向理论概括的层面升华,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从现存反映当时军礼、军...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语出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形》篇:“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意谓国力与军力相称,其军队才有雄厚的实力。《孙子》强调治国治军必须抓住“度、量、数、称、胜”这五个环节,其核心则是“称”,即强调发展军备必须统筹兼顾,要从本国土地面积的大小、物产的数量、人口的众...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意谓反对战争。春秋战国之交思想家墨子及其学派在战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见于《墨子·非攻》。非,非议、谴责、反对;攻,特指侵略战争。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把战争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诛”,指正义战争;一类称为“攻”,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认为大禹伐有苗、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殷纣王等...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关于军队组织编制的用语。见于《孙子·势》:“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曹操注《孙子》说:“部曲为分,什伍为数。”明李贽《孙子参同》进一步解释说:“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而大将统其纲领。”可见,分数就是指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关系。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必须通...
中国古代兵学术语。又称农战。“耕”指农业生产,“战”指作战。作为治国方略最初由先秦法家提出。法家认为在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生产和鼓励作战,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取得国家的强势。《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家的实力来自耕战:发展农耕,国家才可以富足;提倡军功,国家才能够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