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见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先秦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观点]
请选择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吴子》关于加强战备的思想观点。语出《料敌》篇。该书根据历史上无数亡国绝世的惨痛教训,得出保障国家安全应当立足于有备无患、随时防止敌国进犯的结论。它以当时魏国与周边六国的情况为例,指出“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指韩、赵、魏三国)阵治而不用”(...
中国先秦典籍《管子》重视武器装备的思想观点。语见《幼官》篇,意即完好精良的武器装备,是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该书认为,国防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它广泛涉及国家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兵器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使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管子·参患》);“...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重视军队质量建设的思想观点。语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行军》:“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银雀山汉墓竹简》本作“兵非多益”,《武经七书》本作“兵非贵多益”)意思是说,用兵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只要不专恃武力,轻举妄动,能够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选...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关于战争与利益关系的思想观点。语出《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在西周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礼乐文明的影响,盛行仁义礼让之兵;春秋时代又不乏迁怒泄愤的黩武战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孙子》反对上述各类战争,提出:①要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利益作为思考战...
中国古代道家关于战争的危害性和消极对待战争的思想观点。语见《老子》第三十一章。这里的“兵”,原指兵器,引申为战争。道家创始人老子耳闻目睹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认为战争是人们“不知足”、“欲得”的产物,它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因...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关于重视战争、主张审慎地对待战争的思想观点。语见《计》篇。自从战争现象出现在人类社会之后,无论是血亲复仇或争夺生存空间的原始部落战争,还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出现的国家、民族、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关于把握战争规律的思想观点。语出《文韬·兵道》篇。该书继承了黄老学派关于“一”是通往宇宙万物之根本——“道”的阶梯的看法,将“一”视为战争的根本规律,并指出它的有效运用,在于不失战机;它的效用发挥,在于因形任势;它的运用成功,在于国君信任将帅。结合《六韬》其他篇章,可知其...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关于运用非交战方式达成某种目的的军事观点。语出《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是孙武战争“全胜”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追求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面对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的局面,一些诸侯...
中国古代道家通过“不争”达到取胜目的的军事观点。语见《老子》第七十三章。该书从“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十章)的立场出发,力主“不争而善胜”,即避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而以“无为”和“不争”的方式来实现战略上的胜利。具体说来,一是要有“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