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关于将帅自身修养的思想观点。语见《上略》。将帅关心爱护部下,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安共危,是增强军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兵家对此都有共识。如《孙子·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尉缭子·战威》篇亦认为:“劳佚必以身同之,如...

  • 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

    中国西汉时期政治家桑弘羊等关于国防和战备的思想观点。语见《盐铁论·和亲》篇。在汉昭帝时所举行的盐铁会议上,围绕着对汉武帝征匈奴战争的评价以及是否应当加强边防建设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贤良文学”(各郡国推荐的人才)为一方,根据儒家的兵论宗旨,主张“贵以德而贱用兵”,以德亲近匈奴。御史大夫桑弘...

  •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反对将从中御的思想观点。语出《黄石公三略·中略》所引古佚兵书《军势》。将领率兵出征之时,战场上风云突变,急需尽快作出机断处置,而古代军事通信手段落后,与君主联系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斗争的特殊性质就提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客观要求。历代兵家大都不赞成君主盲目...

  •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中国西汉时期典籍《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们关于文德与武力关系的思想观点。语见《险固》篇。在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各郡国推荐的人才)们坚持《孟子》书中“固国不以山川之险”的观点,提出要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即使无山川之险、金城之固,也可以达到“中国无狗吠之警,而...

  • 救边乃无患,中国乃得安宁

    中国东汉时期思想家王符关于解救边疆危机、巩固国防的思想观点。语见《潜夫论·边议》篇。汉王朝在与匈奴军队多年的边境斗争中,逐步认识到加强边防建设对巩固中央政权的重要意义。《盐铁论·地广》篇所说的“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代表了当时一些兵学家的普遍看法。然而直到东汉时期,一些大臣显宦仍以...

  • 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关于合理运用赏罚两种治军手段的思想观点。语见《上略》。信赏明罚,古已有之。历代兵家也有许多关于赏罚的言论,如《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所言“赏不逾时”,“罚不迁列”;《六韬·龙韬·将威第二十二》所言“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等。《黄石公三略》侧重从征服人心的角度立论...

  • 土地人民必相称

    中国东汉时期思想家王符关于加强边疆建设的思想观点。语见《潜夫论·实边》篇。该书作者王符从“土地者民之本”的观点出发,反对当时一些边郡守令放弃土地、强迫边民内迁的荒谬做法。他指出,边民世守其田亩产业,“诚不欲去之”。而今“既夺土失业,又遭蝗旱饥遗,逐道东走,流离分散”,“饥饿死亡,复失太半,边地遂...

  •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

    中国西汉时期政治家桑弘羊等关于边境与内地战略关系的思想观点。语见《盐铁论·诛秦》篇。“支体”即肢体,指人的四肢。在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等人提出,中原(古时候一般称之为“中国”)的稳固与边境的安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如同人的腹心和四肢一样,肌肤寒而四肢伤,腹痛而肠疾,自然会内外交攻...

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