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时医疗后送机构

    战时执行伤病员救护、收容、治疗和后送任务的卫勤保障机构。建立战时医疗后送机构,对做好战时伤病员救治,维护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简史 战时医疗后送机构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军队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展开特制帐篷(相当于后来的包扎所),医生在里面对伤员进行治疗。在中国汉代长城烽火台遗...

    野战医院 救护所 后方医院 伤病员转运站

  • 后方医院

    配置在战略后方区域,主要实施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具有驻地稳定、分科较细、装备齐全、专科技术力量强等特点。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即编有后方医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次边境作战中,都开设有后方医院。后方医院除...

    专科医院 军队医院 专科治疗

  • 基地医院

    在基地兵站编成内,主要实施专科治疗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专科治疗的基本力量。对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设有基地医院。印度、新加坡等国军队在战时也设置基地医院。美军在战区后勤地带配置的驻军医院也相当于基地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次反“围剿”时,设置了相当于...

    后方医院 军队医院 中心医院 总医院

  • 救护所

    作战过程中部队卫勤分队开设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伤病员分级救治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人民解放军通常由师(旅)医院、旅(团)卫生队、营卫生所及相当单位在战时开设。  宋靖康元年(1126),磁州赵将之创立医药院,收容溃散的伤病员。1851~1864年,太平天国军队中设有“拯危衙”,犹如现在的急救站或...

    师(旅)医院

  • 连抢救组

    战时连队实施战场急救的临时性救护组织。通常在副职连首长领导下,以连卫生员为骨干,临时抽调卫生战士、战士担任抢救员和担架员。其人员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任务是:寻找、搬运和隐蔽负伤人员,实施及时准确的急救,组织自救互救训练。连抢救组应灵活组织使用。进攻战斗时,连抢救组可分成2~3个小组,根据地形...

  • 伤病员转运站

    战时开设在医疗后送线上、担负伤病员中转任务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伤病员转运站的开设,通常由战役卫勤领导根据后送路线、交通情况和伤病员中转需要确定。伤病员转运站一般由野战医疗队开设,配置位置通常选择在战役后方后送路线交会点或后送工具换乘点。主要任务是:①接待或收容转运来的伤病员,为伤病员和护送人员提...

    野战医疗队

  • 野战医疗队

    从医院抽组、担负野战条件下伤病员医疗后送任务的机动卫勤分队。战时医疗后送机构的一种。机动性强,使用范围广,既可以单独执行任务,又可以加强到其他救治机构,执行陆地、空中、海上医疗后送任务。卫生列车医疗队在列车上做手术  在19世纪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交战双方就派有医疗组增援前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战时医疗后送机构

  • 野战医疗所

    由军队医院预编抽组、战时执行支援医疗保障任务的机动卫勤分队。战时医疗后送机构的组成部分。平时寓于军队医院之中,制定有人员抽组方案,配备相应卫生装备和药品器材,拟制有机动保障的预案,定期组织战备训练和卫勤演练。一旦需要,迅速按预案抽组,开赴作战地区、遭袭地域或救灾现场执行医疗后送任务。野战医疗所通...

    战时医疗后送机构 军队医院 野战医院 早期治疗

  • 野战医院

    野战条件下担负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任务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具有独立机动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世界各国军队战时大多设有野战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30年开始,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都设有野战医院,1983年起平时不再编设野战医院,在战时临时指定或组建。野战医院实施分所制,能分能合,便于战时机动使用。...

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