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勤保障

    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进行伤病防治,维护军队成员健康和军事作业能力的活动。又称医学保障或卫生保障。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远航归来的战士巡诊  简史 古代,军队伤病员主要是进行就地治疗。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制定有选拔士卒的体格标准,并建立长官每3日1次巡视伤病员的制度。汉代有类似“急救包扎所”的机构和...

    后勤保障 空运后送 野战医院 后方医院

  • 爱国卫生运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下的群众性的卫生防病活动。卫生防病组织形式之一。对维护官兵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1952年3月,为粉碎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发动的细菌战,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和地方各级防疫委员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团(...

    卫生防病 健康教育

  • 导弹发射卫勤保障

    运用医学技术对导弹发射部队人员实施伤病防治、维护健康的活动。  导弹发射卫勤保障按发射准备、发射实施、发射结束三个阶段组织实施。①发射准备阶段。制定卫勤保障计划,进行行军沿线和导弹发射地域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筹措卫生人力、物力;组织实施卫勤分队临战训练和部队自救互救训练;组织推进剂加注作业等现场卫...

    卫勤保障计划

  • 动物性食品兽医卫生检验

    为保证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所进行的兽医卫生监督、检查、鉴定与评价的活动。部队的动物性食品兽医检验工作由兽医人员或肉食品检验员担任。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国家和军队有关兽医卫生法规和检验程序,对部队自宰的食用动物实施宰前检查和宰后检验,以及屠宰加工过程中的兽医卫生监督;对自产和外购的肉、鱼、乳、蛋等动...

  • 反恐军事行动卫勤保障

    运用医学技术对执行反恐任务部队人员进行伤病防治、维护健康的活动。反恐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准备时间紧,保障对象多元,保障需求特殊,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根据部队行动可能的持续时间、恐怖活动的形式、减员预计,以及任务地区的疫情等因素,制定卫勤保障计划,储备特需药材,开展相应训练。反恐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一...

    卫勤保障计划

  • 飞行卫勤保障

    运用航空医学技术对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人员实施伤病防治、维护健康的活动。又称飞行卫生保障。  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行人员因身体原因造成飞行事故的伤亡数远远超过战斗伤亡数,引起了许多国家军队对飞行卫勤保障的重视。1915年,英国军队建立专门的飞行卫勤保障机构,对飞行员实施卫勤保障。1918年...

    卫勤保障 航医室 卫生队 卫生人员

  • 海上医疗后送

    通过海陆衔接的各级救治机构对海上伤病员、落水人员实施不间断的救治与后送活动。伤病员后送的重要方式。海上医疗后送受海况影响因素大,通常由海军指挥,与搜寻、捞救等有关部门协调,借助专用运输工具完成救治任务。直升机海上救护  海上医疗后送的基本程序:①搜寻。利用卫星、电子信息、声光等信号搜索定位。②捞...

    伤病员后送

  • 航天卫勤保障

    运用航天医学技术对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实施伤病防治、健康维护的活动。  简史 航天卫勤保障是在飞行卫勤保障基础上,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东方红”1号载人飞船,开始了载人航天卫勤保障的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展了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载...

    飞行卫勤保障

  • 核武器损伤卫生防护

    运用核武器卫生防护学的理论和技术,预防和救治核武器损伤的活动。又称核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卫生防护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使人员免受或减轻核武器的伤害,受到伤害时及时得到救治,保护部队战斗力。模拟核条件下伤员救护演习  核武器损伤的机理 核武器爆炸产生的杀伤破坏效应主要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

    卫生防护 烧伤 冲击伤

  • 化学武器损伤卫生防护

    运用化学武器卫生防护学的理论和技术,预防和救治化学武器损伤的活动。又称化学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卫生防护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防止或减轻化学武器对人体的伤害,使中毒者及时得到救治,维护部队战斗力。对人员进行初步去沾染处理训练  简史 化学武器损伤卫生防护是在物理防护基础上,为增强人员防护能力而逐步发展起...

    卫生防护

1/7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