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勤保障机构

  • 部队卫勤保障机构

    师以下部队(或分队)及机关、院校、科研单位建制内担负综合性卫勤保障任务的卫勤保障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卫勤保障机构包括师(旅)医院,海军舰艇支队医院,航空兵场站医院(或卫生队),旅、团卫生队,营卫生所,机关、院校、科研单位门诊部等。通常编设院长(队长、所长、主任)、军医、药师(士)、技师(士)...

  • 队属医院

    主要担负本部队伤病员诊治任务的军队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在第二炮兵基地和总装备部基地编设队属医院,在驻港部队、空降兵部队、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也设有队属医院。其特点是驻地相对固定,特种损伤救治能力较强。主要任务是:①负责本部队伤病员的门诊和收容治疗。②负责卫生防护的技术指导、监督和特种损伤的专...

  • 供血站

    军队专门供应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机构。主要任务是负责血液的采集、分离,以及血液和血液成分的检验、储存、分发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及时挽救因伤大量失血的伤员,一些国家开始在军队中建立负责血液供应的血站或血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血站和血库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能大量供应全血,还能供应血浆、血清、白蛋白和...

  • 航医室

    对飞行人员实施健康教育、卫生监督、体格检查、伤病防治和健康鉴定等工作的综合性卫勤保障机构。一般编设在航空兵团或飞行大队,编制有航医室主任和航空医师。基本卫生装备有航医诊疗箱、心电图机、五官科超短波治疗机、五官科检查椅、中频治疗仪等。主要任务是:①开展飞行人员的健康教育、卫生防疫和伤病防治。②监督...

  • 后方医院

    配置在战略后方区域,主要实施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具有驻地稳定、分科较细、装备齐全、专科技术力量强等特点。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即编有后方医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次边境作战中,都开设有后方医院。后方医院除...

    专科医院 军队医院 专科治疗

  • 基地医院

    在基地兵站编成内,主要实施专科治疗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专科治疗的基本力量。对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设有基地医院。印度、新加坡等国军队在战时也设置基地医院。美军在战区后勤地带配置的驻军医院也相当于基地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次反“围剿”时,设置了相当于...

    后方医院 军队医院 中心医院 总医院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承担军队疾病预防、卫生监督、疫情控制、应急保障、技术指导和应用研究等任务的卫生防疫防护机构。2003年,经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各军区的军事医学研究所与卫生防疫队合并整编为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关一般设业务处、办公室和疾...

    卫生防疫队 卫生监督 消毒

  • 教学医院

    担负军队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任务的军队医院。美、俄、法等国的军队医学院校设有类似的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的红军军医学校附设有教学医院。抗日战争时期,除中国医科大学编设有附属医院外,其他卫生学校均设有供学员实习的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军医大学和军医学院均设有担负临床教学任务...

  • 救护所

    作战过程中部队卫勤分队开设的战时医疗后送机构。伤病员分级救治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人民解放军通常由师(旅)医院、旅(团)卫生队、营卫生所及相当单位在战时开设。  宋靖康元年(1126),磁州赵将之创立医药院,收容溃散的伤病员。1851~1864年,太平天国军队中设有“拯危衙”,犹如现在的急救站或...

    师(旅)医院

1/4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