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牵起义

    清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五年(1794~1810),蔡牵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聚众反抗清朝统治的武装斗争。  康熙中叶,官府加剧对民众的压榨,迫使东南沿海广大民众下海谋生。五十九年,福建同安人蔡牵率领泉州、漳州一带沿海破产渔民及无业民众,在闽浙一带海上劫商自救,后因屡遭清军水师追剿而反清。嘉庆七年...

  • 柴达木之战

    清雍正二年(1724),清军在柴达木(今青海霍鲁逊湖东南)地区击败罗卜藏丹津叛军的作战。  罗卜藏丹津系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之孙。康熙五十三年(1714)承袭父达什巴图尔亲王爵,成为青海和硕特部首领,自恃爵高位崇,欲总长青海、西藏诸部。雍正元年五月,胁迫诸台吉于察罕托罗海(今青海境内日月...

  •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四川、湖北、陕西等地白莲教徒反抗清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  乾隆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大批流民陆续聚集于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地区谋生,众以数百万计。乾隆四十年(1775),河南白莲教支派混元教首领刘松起义失败,弟子刘之协、宋之清等继续于川、楚...

  • 大小金川之战

    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清廷对四川大、小金川地方土司进行的两次重要作战。  大、小金川地处四川西北部,山高水险,约3万户藏民聚居其间。清顺治七年(1650),金川卜尔吉细内附,清廷授以土司职。康熙五年(1666),嘉勒巴归诚,授“演化禅师”印。雍正元年(1723),清廷以嘉...

  • 光显寺之战

    清雍正十年(1732),清军以突袭、追击和伏击等战法在光显寺(又称额尔德尼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一带大败厄鲁特蒙古准噶尔军的作战。  雍正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后,遣部将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2.6万东攻喀尔喀蒙古。清廷遣喀尔喀亲王丹津多尔济偕额驸策凌率兵1.8万...

    和通泊之战

  • 桂林争夺战

    清顺治年间,清军分别同南明军与大西军余部在广西桂林一带进行的争夺战。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八月,清廷以恭顺王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与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等率师南征,企图攻占湖广、两广地区,消灭南明政权及农民军余部。四年春,清军已控制湖南,挺进广西。三月,数万清军乘南明军桂林城...

  • 和通泊之战

    清雍正九年(1731),厄鲁特蒙古准噶尔军在和通泊(在今蒙古国科布多西)地区设伏,大败清军的作战。  雍正七年,清廷以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屡次攻掠喀尔喀蒙古,并藏匿青海和硕特部叛乱首领罗卜藏丹津,决定发兵征讨。遂命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率兵2.3万出北路,进屯阿尔泰;岳钟琪为宁远大将...

  • 衡州之战

    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大败清军的伏击作战。是年七月,大西军将领李定国攻克由清军据守的广西桂林后,占柳州,克梧州,收复广西全境,军声大振。后又北攻湖南,取永州,占衡州。清廷为扭转湖南、广西战局逆势,命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率10万清军...

  • 江阴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江阴(今属江苏)军民抵御清军围攻的城邑守卫战。  是年五月,清定国大将军多铎率部占领南京后,命多罗贝勒博洛领兵进取苏、浙,所到之处,强制推行剃发令。江阴知县方亨强迫百姓三日内剃发,激起民众反抗。闰六月初一,县诸生许用等百余人在文庙疾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城乡民众闻讯...

  • 夔东十三家军抗清之战

    清顺治七年至康熙三年(1650~1664),以大顺军余部和地方抗清武装组成的十三家军,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以东地区抗击清军的作战。  顺治七年冬,大顺军忠贞营由李来亨及党守素率领,从广西辗转至夔东,与先期进驻该处的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塔天宝、马腾云等大顺军余部会合,逐步联合南明王光兴、贺珍、...

1/4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