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史
[战国]
请选择
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前278),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重创楚军主力,迫楚徙都的重大作战。 秦国自昭王即位以来,向东扩张领土的战争,总是在三个战略方向交替进行,即中路攻韩、魏,北路攻赵,南路攻楚。当秦国利用燕国和三晋(赵、韩、魏)的力量摧垮强齐之后,为顺利实现向中原推进,先是...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重兵较量,秦军围歼赵军的著名作战。 秦国败于阏与之战,使其东进锋芒受挫。时魏人范雎入秦,向秦昭王陈说兼并方略,由客卿而任相国,主持军政。他认为,秦之败在于“越人之国而攻”;韩、魏处天下之中枢,且韩、秦地形交错,为秦心腹之患;应采取“...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韩、魏三国联军大败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的作战。齐宣王破燕之后,齐国声威大振,齐、秦两强的斗争围绕争夺韩、魏、楚而展开。韩、魏、楚则摇摆于齐、秦之间。本已附秦的韩、魏,因秦国不断蚕食其领土,转而附齐;与齐国已有合纵之约的楚国,在秦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又亲附于秦。周...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齐军进攻魏都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战国初期,魏国经过变法革新,国势强盛。因地处天下之中,又为四战之地,魏国采取联合韩、赵,向外扩张的战略,得以率先称雄中原。魏惠王继位后,随着三晋联盟的破裂,魏国同韩、赵两国连年征...
周赧王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前258~前257),赵、魏联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城邑防御战。 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乘赵国内空虚、处境孤立之机,作出兵分三路攻邯郸的部署,企图一举灭赵。秦昭王听信相国范雎之言,令白起罢兵,允许韩割垣雍(今河南原阳西南)、赵割6城求和,由是秦失灭赵良机...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燕军、收复国土的作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昭王为报齐破国之恨,联合秦、赵、韩、魏等国,以乐毅为主将,率五国联军攻齐。击破齐军主力后,乐毅率燕军横扫齐地,攻克70余城,仅剩即墨、莒(今莒县)二城未下...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晋国四大贵族集团中的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攻灭知氏的作战。 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内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展开了夺取政权和相互兼并的激烈斗争。先是六卿兼并,继而剩下知、韩、魏、赵四卿相争。周贞定王十四年,实力最强、专断国政的知伯瑶强行索取韩...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对魏军展开的一次伏击歼灭战。 魏国虽在桂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又被秦国趁机夺去河西重镇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被楚国抢占睢水、�水之间地,但实力仍强于其他大国,故能发动反攻,收复部分失地。魏调用韩军在襄陵(今河南...
周赧王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前288~前286),齐国发兵攻灭宋国(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的作战。战国时期,宋国虽为中原地区的中等诸侯国,却拥有当时最富庶的工商业大都市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历来为各大国所垂涎。齐相孟尝君田文、秦相穰侯魏冉、赵相奉阳君李兑,都曾想攻取陶邑作为自己的封地。而宋国自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