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十国战争

    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07~960),迭据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先后割据称雄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南汉、闽、南平、北汉十国,以及契丹等国相互间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藩镇割据缘起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 唐平安史之乱后,朝政日趋腐败,对地方控驭能力削弱,魏...

    柏乡之战 幽州之战 晋与契丹幽州之战 胡柳陂之战

  • 柏乡之战

    后梁开平四年(910)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晋王李存勖应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之请,在柏乡(今属河北)地区击败后梁军的一次作战。  五代初,后梁太祖朱晃(即朱温)与据有河东的晋王李存勖为扩展各自势力,加紧争夺河北诸镇,矛盾日益加剧。  朱晃早疑王镕与李存勖相通,深恐其日后势强难以控制,欲尽早除之。开平...

  • 高平之战

    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后周军在高平(今属山西)地区击败北汉军的作战。  后周立国初,北汉主刘崇附辽联兵,屡攻后周皆败。显德元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卒,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刘崇乘柴荣新立,遂再次与辽合兵南进,企图一举灭周。二月,刘崇率军3万,以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张元徽为前锋都...

  • 河中之战

    后汉乾祐元年(948)初至二年底,后汉军平息藩镇反叛的作战。  乾祐元年初,后汉高祖刘知远卒,其子刘承祐嗣位(是为隐帝)。三月,护国节度使李守贞轻新君年少,执政诸臣皆其后辈,遂修城池,缮甲兵,联络辽,据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反。占据永兴(今西安)的赵思绾叛后汉附李,遣骁将王继勋占据潼关(今陕...

  • 后唐攻两川之战

    后唐长兴元年(930)九月至二年二月,后唐军入蜀攻讨两川叛军的作战。  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遣军攻灭前蜀后,为建立对两川地区统治,命董璋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明宗李嗣源即位后,董璋、孟知祥拥兵据险,屡抗朝命,图谋自立。天成四年(929),李嗣源为遏制董璋、孟知祥,以东...

  • 后唐灭后梁之战

    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军奇袭开封,攻灭后梁的决战。  后梁贞明二年(916),晋王李存勖夺占后梁之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及河北大部地区后,后梁与晋王争战日趋激烈。双方夹黄河对峙,争战数年。至龙德二年(922),晋王军控制了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杨刘镇)、德胜(今河南濮阳东南)等...

  • 胡柳陂之战

    后梁贞明四年(918),晋王李存勖集兵攻后梁在胡柳陂(今河南濮阳东南)反败为胜的一次作战。  贞明三年晋与契丹幽州之战后,晋王李存勖于十二月趁黄河冰冻之际,遣军夺取黄河重要渡口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杨刘镇),梁军反攻不克,乃筑垒自固,阻遏晋军。贞明四年八月,李存勖集幽州(今北京)、沧景(今河北沧州...

    晋与契丹幽州之战

  • 晋与契丹幽州之战

    后梁贞明三年(契丹神册二年,917),晋王李存勖军在幽州(今北京)击败契丹军围攻的作战。  梁晋柏乡之战、魏州之战后,晋军占据河北全境,与后梁军夹黄河对峙。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乘晋军无力北顾之机,在降将卢文进的劝说下,兴兵攻晋。贞明三年三月,耶律阿保机遣卢文进为前导攻占新州(今河北涿鹿),自率大军...

    柏乡之战 魏州之战

  • 潞州之战

    后梁开平元年(907)五月至次年五月,晋军挫败后梁军围攻潞州(今山西长治)的作战。  唐末,诸藩镇为扩展各自势力,频繁征战。天祐三年(906)八月,梁王朱全忠(即朱温)出兵进攻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企图征服割据幽、沧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十月,晋王李克用借应援刘仁恭之机,袭占潞州,以昭义节度使李...

  • 南唐灭闽之战

    南唐保大二年(闽天德二年,944)至三年,南唐军攻破建州(今福建建瓯),灭亡闽国的作战。  闽景宗王曦昏庸贪暴,其弟富沙王王延政乘机于保大元年(闽永隆五年,943)二月据建州自立为帝,国号殷。二年三月,闽衙军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等兵变,杀景宗及居福州王氏家族,自称闽主,并遣心腹将吏镇守漳、泉(今属...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