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政府时期的军事审计

    1912年4月~1928年6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军事审计。此期间,在国务院设立审计处,下设五个股,其中第二股负责审计陆军部、海军部。1912年9月,陆军成立陆军会计审查处,隶属陆军总长,负责监督陆军年度收支,各省设陆军会计审查分处,负责各省陆军年度收支。1913年3月,公布《陆军会计审查处...

  • 比部审计阶段的军事审计

    中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军事审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计制度逐渐淡出,始于曹魏的中央专职审计机构比部出现并逐渐完善,御史中丞等监察官员的审计职能加强;隋唐时期,比部审计制度发展至鼎盛,审计史学界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审计称为比部审计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粮草供应成为战争取胜的重要...

  • 大元帅大本营时期的军事审计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的军事审计。大本营之下,设内政、外交、财政、建设、军政五部,航空、审计、法制三局,参谋、秘书二处及金库等单位。当时审计局审计的重点是各军事部门的经费支出。1924年4月,孙中山公布施行《陆海军审计条例》,对陆海军及下属机构会计年度预算、决算及每月...

  • 会考府

    中国清代雍正年间专门成立的负责审计全国财政支出的机构。雍正元年(1723)成立,雍正三年八月撤销。会考府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平级,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会考府总理事务王大臣有怡亲王允祥、吏部尚书隆科多、大学士白潢、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轼。据《雍正实录》记载,会考府成立后,雍正皇帝下诏:“嗣后...

  •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审计

    1946~1950年,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审计。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中央军委召开后勤会议,要求以审计制代替首长批发制,严格执行三级审计制度,克服贪污浪费现象。1949年6月,中央军委颁发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后勤部供给制度(草案)》,统一了全军的审计制度。各野战军按中央军委要...

  • 军队审查委员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民主性经济审查组织。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王稼祥1932年2月17日签发的《经理工作问题提案》中的经济公开条例规定,师以上各级及红军总医院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审查委员会。师审查委员会由各团选派士兵代表2人,师直属部队选派代表1人...

  •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审计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的审计。1938年11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批准颁布《中央军委财政委员会暂行条例》,规定在中央军委财政委员会下设审计处,为执行权力机关,负责审查预算、决算。1942年2月,中央军委颁布《八路军、新四军供给工作条例》,其中规定了八路军、新四...

  • 科道审计阶段的军事审计

    中国元、明、清时期的军事审计。元代在中书省户部设金、仓、内度、外度、粮草、审计六科负责专职和内部审计工作,在中央御史台下设殿中司和察院,在地方设两个行御史台,在包括中书省在内的十一个省区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形成以御史台为中心的三级监察审计系统。明、清两代六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掌各...

  • 清朝陆军部审计处

    清朝晚期军队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二十日,清廷下诏更定官制,改兵部为陆军部。陆军部开始并没有设立审计机构,只设有承政、参议两厅和军衡、军乘、军计、军实、军制、军需、军学、军医、军法、军款十司。宣统二年(1910),并二厅十司为八司,增承政一司,撤销军乘、军计、军学三司,...

  • 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阶段的军事审计

    中国宋代的军事审计。宋代是中国审计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设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管全国财政、审计,在三司下设三部勾院、都磨勘司、马步军专勾司、提举账勾磨司等机构职掌审计工作。南宋时,出现以“审计”命名的审计司、审计院,审计史学界称宋代的审计为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阶段。这一阶段审计的显著特点是出...

    诸军诸司专勾司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