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勤务学
军事医学
野战外科学
请选择
研究战伤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在野战条件下进行救治的理论、技术和组织方法的学科。军事医学的组成部分。是创伤外科学的理论、技术在野战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对提高战伤救治水平,维护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简史 野战外科学是从救治伤员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先秦文献《周礼·天官》就有“疡医”的...
低温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部队在低温潮湿环境下作战、训练时容易发生冻伤。冻伤可成批发生,造成卫生减员。冻伤的好发部位是足、手及面部。冻伤按损伤性质分冻结性冻伤和非冻结性冻伤,按损伤范围分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按损伤程度,冻伤分成四度:①Ⅰ度。患部充血及水肿,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自觉症状为患部有刺...
爆炸瞬间产生的重量小于9克、初速大于726米/秒的弹片所致的损伤。高速小弹片伤具有伤处多、伤口小、盲管伤多、伤势重等特点。治疗原则与一般火器多发伤相同,但伤口处置应注意:①对于6~7毫米以内的较浅而小的伤口,先用无菌等渗盐水清洗干净,再用碘酊、乙醇消毒四周皮肤,然后用敷料覆盖,一般不需清创。但较...
以火药为动力源的投射物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战伤中最多的一种。火器投射物(弹片、弹丸、弹珠等)对人体的杀伤作用,主要取决于投射物本身的致伤力及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速度较高的投射物击入人体后,在伤道内形成暂时空腔,腔内压力瞬间可达100个大气压,由此造成软组织挤压、撕裂、挫灭及血管、神经、骨等的损伤。...
机体尤其是肌肉丰富的四肢因受压发生缺血、缺氧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的损伤。罹患部位受挤压一段时间,筋膜间隔内的肌肉缺血、变性、坏死,组织间隙出血、水肿,筋膜腔内压力升高。临床上表现为受压部位肿胀、感觉迟钝、运动障碍,以及出现肌红蛋白血症和一过性肌红蛋白尿。肌体受挤压时除出现软组织挤压伤,常合并...
除去伤口或创面失去生机的组织、血块、异物等有害物质的治疗措施。对防止或减轻局部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清创方式分为外科、机械、酶、化学清创等。外科清创使用手术刀、剪除失活组织,适用于组织损伤重、已污染的伤口或创面的处理。战时在早期治疗阶梯对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以清创...
热力作用于机体引起的组织损伤。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所致损伤与热力烧伤相近,也称烧伤,但需冠以病因,如电烧伤、放射烧伤等。现代战争燃烧爆炸武器多,烧伤可占战伤的10%~30%,当坦克、舰船、飞机被毁燃烧时,烧伤伤员可达30%~70%。1945年日本遭原子弹袭击的伤员中,烧伤占60%~85%。 ...
机体微循环动脉血灌注不足,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是战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休克是英语“shock”的音译,词意是“震荡”、“打击”。1737年,法国外科医生H.F.列德兰首次使用“休克”一词描述战伤伤员的状态。既往常规武器战争,其发生率为10%~15%,现代高...
初期外科处理后4~7天对伤口所做的缝合。又称延期初期缝合。是火器伤伤口缝合的基本方法。火器伤伤口都是污染的,清创时一般不做初期缝合。清创后4~7天,伤口清洁、无脓液或渗出液,肉芽生长良好、健康无水肿,伤口周围无明显炎症现象,对合时无明显张力或压痛时缝合伤口,即延期缝合。缝合前将伤口的新鲜肉芽创面...
野战条件下给伤病员输注血液及其制品的治疗措施。主要用于重度失血性休克伤员的复苏救治及中重度伤员手术治疗时的血液补偿。 简史 1628年,英国医生W.哈维发表了血液循环的论文后,临床上进行了多次人体血液输注实验。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K.兰德斯坦发现了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后,输血才成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