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
火器(见古代火药)
火铳
请选择
中国元代早期制造的铜碗口铳。1987年7月,在内蒙古元上都开平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北岸)东北达特卓之东的牧民院落内发现,现由内蒙古蒙元博物馆收藏。铳身用铜铸造,有铸痕,呈紫色。略有铜锈,铳体坚固完好,铸工精细。全长34.7厘米,口外径10.2厘米,内径9.2厘米,壁厚约0.5...
欧洲最早使用的一种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因用点火物直接从火门点火发射而得名。枪身用铜或铁制造,呈直筒形,有的外有加强箍,前端口部有唇沿。前装弹药,在药室壁开有火门。尾端安有木柄,便于发射者操持。步兵和骑兵都可使用,但骑兵用火门枪的柄比步兵稍短。发射时,步兵一手托枪,另一手持点火物点火;骑兵左手托枪,...
中国明初装备莱州卫沿海要塞的大型铜碗口铳。1988年4月,山东蓬莱(明初为登州卫卫治)马格庄乡营子里村的古寨墙遗址出土两门大炮筒,形制构造相同。炮身重分别为73千克、73.5千克,全长分别为61厘米、63厘米。炮口呈大碗口形,口径26厘米。膛长55厘米,尾径9厘米,药室呈球状隆起。炮筒壁厚2.3...
阿拉伯人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使用的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阿拉伯语意为火器。关于它的形制构造,后人著书介绍甚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保存的一张绘画,刊载于当时的一种阿拉伯文手抄本中。画中,一个阿拉伯人手持一支马达发,管口画有一个球形物,为发射用的弹丸,管尾安一长柄,便于发射...
中国明代一种三管手持火铳。又称三眼枪。出现于嘉靖十五年至十九年(1536~1540)。《明世宗实录》记兵部尚书刘天和事迹时说:“在陕西尝造单轮车及诸火器、三眼枪等,后人多遵用之。”《武备志·军资乘》和《兵录》等兵书都有记载。已出土的三眼铳多为铁制,也有铜制。形制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整体铸成铳管,内...
中国明代一种单管十连发手持火铳。据《明会典·工部》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制“十眼铜铳”,二十八年又制“十眼铜炮”。明天启元年(1621)刊印的《武备志》中记载了十眼铁铳的形制。铳管用熟铁制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心,两头各长2尺为铳筒。铳筒每头平均分为5节,每节管壁各有1个火门...
中国元明时期一种手持单管火铳。又称手把铜铳、手把铁铳、无敌手铳、单眼铳等。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前膛呈直筒形;药室部隆起,室壁开有火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使用者操持。从铳口装填火药,发射石制或铁制弹丸,有的也发射箭镞。已经出土的元代早期铜手铳约制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工艺较粗糙。现存...
中国元初创制的一种置于架座上发射的火铳。又称碗口筒、碗口炮、盏口铳等,皆因铳口形似大碗与酒盏而得名。1987年出土的元代大德二年盏口铳,比元至顺三年(1332)盏口铳的制造还早34年,是现存最早的铜碗口铳。明代碗口铳的出土实物多为洪武年间的制品,由碗形铳口、铳身和尾部构成,铳口直径为10~12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