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
冷兵器(见古代兵器)
请选择
形体短小的剑类兵器。一般直身、尖锋、两刃,后安短柄,柄与身之间常有格,长度大多在20~30厘米。主要作用是扎刺。在中国古代,“匕首”一词始见于东周晚期的文献。《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贞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匕”是中国古代的青铜食器,类于后...
古代用于直刺和叉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叉头和木柄组成。叉头有二股和三股。在中国古代,叉原是生产工具,后被用作兵器。《六韬·虎韬·军用》记载:“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在汉代画像石中,可见到叉的形象。如山东临沂白庄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像,左手持有两股叉。《...
中国古代设有望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轮式瞭望器械。巢车上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故名。最早使用巢车的记载见于《左传》,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楚共王曾登上巢车观察晋军的动向。当时还有大宰伯州犁随侍,可知此望楼的面积当不会很小。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记载,巢车的形制是:“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
《武经总要》中的三弓床弩 中国古代将一张或几张弓安于床架上,利用绞动轮轴射箭的大型弩。威力远较擘张弩、蹶张弩或腰引弩更强。床弩的发明可追溯到战国。《墨子·备高临》中提到的“连弩之车”和《六韬·虎韬·军用》中提及的“绞车连弩”,所指即床弩。东汉的《论衡》中也提到“车张”之弩。早期的床弩只装单弓。...
古代头部呈球状的打击兵器。中国古籍中常称为椎、槌(�)、骨朵、金瓜等。主要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由锤头和短柄组成,单手握持,锤头有石质、铜质和铁质,柄多为木质,也有铁质,甚至和锤头一体铸成;另一种是在锤头上系以绳索,靠投掷击敌,称流星锤。锤头除球形外,还有瓜形、蒜头形,或有棱有刺。其他国家的锤头...
《武经总要》中的瓮听(地听)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侦测地下声源方位的作战器材。又称瓮听。战国时期,地听已用于守城作战中。据《墨子·备穴》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挖掘地道时,立即在城内墙下挖若干个井,并于每井中放置一口新缸,再在缸口蒙一层薄牛皮,然后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军的动静。敌军挖掘地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