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
冷兵器(见古代兵器)
剑
请选择
古代用于近战刺劈的直身尖锋两刃短兵器。由剑身和剑柄构成。剑身修长,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锋,后安短柄。常配有剑鞘。 在中国,剑的历史可上溯到商代,当时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曾使用铜制的短剑。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也开始用剑。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早期墓曾出土柳叶形铜短剑,两面起棱,茎部稍瘦,上有2圆孔,以供...
形体短小的剑类兵器。一般直身、尖锋、两刃,后安短柄,柄与身之间常有格,长度大多在20~30厘米。主要作用是扎刺。在中国古代,“匕首”一词始见于东周晚期的文献。《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贞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匕”是中国古代的青铜食器,类于后...
中国古代装配玉制剑具的剑。出现于东周时期。玉剑具共四件:玉首(剑柄的玉把头)、玉镡(玉剑格)、玉璏(玉剑扣)和玉摽(剑室的玉包尾)。其中首和镡装在剑上,璏和摽装在鞘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之例是春秋晚期前段的,上面只有玉首和玉镡,春秋晚期后段的剑上才出现玉璏和玉摽。最兴盛的时期是汉代,四件玉具齐备的...
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的铭有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之名的青铜剑。1965年12月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两行8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剑格正面和背面铸有装饰图案,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