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军备控制

  • 核不扩散

    限制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及控制权的扩展与传播的活动。核军备控制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防止核武器扩散。体现其主要内容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

    核扩散

  • 核裁军

  • 核对峙

    两个或两个以上核武器敌对国家,以使用核武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相持对阵的态势。在核对峙中,核力量较强的国家多采用主动威慑形式,通过核恫吓、核讹诈,以期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核力量较弱的国家则多采取集中核力量还击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城市,实施报复打击的方针。但双方都认识到,如果进行核大战,结...

  • 核讹诈

  • 核遏制

    国家或政治集团凭借核军事实力,以核武器为主要手段,阻遏或制止敌方军事行动的行为。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奉行的遏制政策。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凭借对核武器的垄断和优势,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战略。目的是以核武器作为政治讹诈和加速战争的手段,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制定的遏制战略和大...

    遏制战略

  • 核格局

  • 核核查

    搜集、核实、分析情报,监督核军备控制条约、协议的执行,制止和发现违法行为,保证条约实施的活动。包括国家核查、国际核查和现场视察。国家核查指条约、协议的缔约国拥有的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包括利用各种侦察卫星、国家地震监测网和各种检测设施等进行监督。国际核查指条约、协议的缔约国为保证遵守条约而采取的...

  • 核竞赛

    在核武器的发展上相互争夺优势展开竞争的活动。又称核竞争。核竞赛始于20世纪中期。美国与苏联在核军备方面的角逐和核武器的竞赛,经历了“非均衡─均衡—新的非均衡—新的均衡”等过程。在核竞赛中,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调动了几乎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发展了从地面到海洋、从空中到太空...

  • 核均势

    敌对双方在核武器系统和核力量方面保持的均衡。又称核均衡。核均势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进行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谈判的基本准则,也是美国与苏联达成《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美苏中导条约》、《美苏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基础。美、苏为保持核均势相互讨价还...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