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朝军制

    北朝(439~589)指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后,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至隋灭南朝陈统一全国这个历史阶段。与南朝对峙,前后共150年。北朝各代政权,皆以鲜卑族为主体,军制的发展变化,大体分为北魏(包括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两个阶段,既经历了比较深刻的汉化变革,又始终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府兵制的创立...

    府兵制

  • 兵部

    中国古代中央军事行政领导机关。为中央六部之一。前期,隶属尚书省或中书省;明清时期,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兵部由皇帝直辖。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分四司办事,统掌全国军事行政。兵部从建立到被取代,历经1300余年,在古代中央政权机关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兵部作为主管军事行政的国家机关,正式建立...

    枢密院

  • 兵符制

    中国古代君王(皇帝)以特制的兵符为凭据调发军队、指挥将领的制度。兵符用金、银、铜、铁、玉、竹、木等材料制成,符形有虎、鱼、兔、豹、鹿、牌等,上面铸、刻文字,分为左、右两半,根据需要制成多份,一半由君主或帝王存放,一半发放给各地将领。兵符有虎符、鱼符、金符、银符、铜符、木契、令牌、信牌、调军勘合、...

  • 春秋军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是中国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步兴起的变革时代。铁工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以大发展,促使井田制趋于瓦解,国、野界限逐渐泯灭,剥削方式开始改变,宗法等级制的统治秩序日益崩溃。周天子丧失昔日权威,成为名义上的共主,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大国迭起争霸,代天...

  • 都督制

    中国历史上中央委派军事将领任中央或地方军事统帅的制度。始于东汉时期的督军制,确立于三国时期,历代多有实行。  东汉“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宋书·百官上》),为临时差遣,非正式官称。汉末,曹操为丞相,遣大将督军,授命督数州诸军事,都督渐成正式官名。曹丕代汉建魏后,在沿...

  • 府兵制

    中国古代以设府取兵、以卫统府为基本形式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府兵的统御指挥、组织编制、宿卫征防、兵员补充、兵籍管理、训练校阅、装备供给等制度。正式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废止于唐天宝八载(749)。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隋以前为前期,府兵自立军籍,不编户贯,无其他赋役,表现出兵农分离...

  • 汉朝军制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军制继承秦制而有所发展。西汉将军制的形成,军队“三分体制”的确立,京师兵的加强,征兵制的普遍推行,屯田制和募兵制的出现,是军制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东汉地方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郡国兵的罢省,都试制的取消,募兵制的盛行,营坞屯兵兴起,使国家军力遭到削弱...

  • 金朝军制

    金朝(1115~1234)是由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创建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多民族王朝。建国前,女真族处在氏族部落制阶段,实行部落联盟会议的“军事民主制”。建国后,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化。军事制度,初期多与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相结合,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后,逐步吸收和参用辽、宋军制,具有多民族融合的...

    枢密院

  • 晋朝军制

    晋朝(265~420)包括西晋和东晋。两晋王朝除西晋太康年间出现过短暂的南北统一外,长期处于社会动荡、民族纷争、战乱不已的环境之中。军制基本沿袭汉魏而略有变化,皇权对最高军权的控制加强,重兵集于京师;同时,分封宗室诸王或异姓大族都督州镇要地,以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晋持刀武士俑(湖南长沙出土)  ...

  • 军功爵制

    中国古代因军功而赐给爵位的制度。历代军功奖励制度的一种。以二十等爵为标志的军功爵制,产生于春秋,衰亡于东汉。西周普遍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度。至末期,天子权势衰微,诸侯势力渐大,诸侯为争霸主,要求打破旧制,实行以提高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为条件的新制。在这种形势下,军功爵制应运而生。  春...

1/4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