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
  • 战略思想

    对军事斗争全局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对战争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与运用的指导理论及基本原则。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和军事训练的理论基础。反映战争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当某一战略思想为最高当局所采纳,就成为某一国家或军事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先进的战略思想对夺取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持久战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分为战略持久战和战役战斗持久战。战略持久战通常是战争中整体力量处于弱势的一方所采用的战略指导方针。目的是通过持久作战,逐步消耗、削弱对方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持久战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如防御...

    速决战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

  • 后发制人

    首先采取防御态势,待敌发起进攻后抓住战机以攻势行动制服敌人的作战行动。这种作战方法可以以逸待劳,从被动中求主动,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通常是防御军队或劣势军队采用的作战方法。  后发制人的作战思想古已有之。西周佚兵书《军志》就有“后人有待其衰”的说法。《孙子·军争》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击溃战

    只将敌人击退而未将其全歼或大部歼灭的作战。本质上属于消耗战。从战略上讲,击溃战对雄厚之敌不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被击溃之敌往往可以重新集结,恢复战斗力并进行反扑。应力求避免战略上的击溃战。从战役战斗上讲,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实施击溃战。通常作为歼灭战的辅助作战方式,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

    消耗战

  • 积极防御

    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又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强调防御中必须有进攻,攻防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削弱和歼击敌人,克敌制胜。这种以攻势行动为特征的防御作战,能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给防御增添活力,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既可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亦可作为战役战术原则用于指导战役...

    战略指导 战略形势 战略决战 消极防御

  • 歼灭战

    全部或大部杀伤、俘虏敌有生力量的作战。进攻作战的基本原则。削弱和消灭敌方力量的主要方法。通过歼灭战能有效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大量获得敌方的人力物力资源补充自己,沉重打击敌方的士气,鼓舞己方的斗志。对于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军队来说,在战役战斗上打歼灭战,能迅速有效地削弱敌方战略上...

    运动战 游击战 阵地战 非接触作战

  • 闪击战

    集中优势空军和陆军机械化部队,闪电般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摧毁敌方抵抗能力的作战。又称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武器装备迅速发展,军队机动能力、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产物。1940年4月,西线德军开始发动闪击战  闪击战思想是20世纪初德国军事家A.von施利芬首先提出的。1905年施利芬在《对法战...

    战略伪装

  • 速决战

    在较短时间内决定胜负的作战。相对于持久战而言。分为战略速决战和战役战斗速决战。海湾战争中的美国空军战斗机  战略速决战通常是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采取的指导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以闪击战的方式发动侵略战争,企图迅速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目的,并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19...

    持久战 闪击战

  • 先发制人

    先敌发动进攻,夺取主动权,以战胜敌方的作战行动。有战略上的先发制人与战役战斗上的先发制人。通常是在对方疏于戒备的情况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实施,具有出敌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是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有效战法。“先发制人”较早见于《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但这种思想的形成则更早,如西...

    进攻战略 先发制人战略 后发制人 战略进攻

  • 消耗战

    以消耗敌人兵力兵器及其他战争物质力量为目的的作战。相对于歼灭战而言。目的是不断削弱敌人力量,以利于最后战胜敌人。有战略消耗战和战役战斗消耗战之分。  战略消耗战是弱势一方在对付强敌时经常采取的方针。必须和战役战斗歼灭战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主要依靠战役战斗歼灭战,还要有战役战斗消耗战作辅助。战役战...

    歼灭战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