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时动员体制

    国家或政治集团在战争状态下建立和实行的动员体制。以平时建立的动员体制为基础,在临战或战时按计划依法调整建立。适时建立战时动员体制,对于增强动员的组织能力,理顺动员体制与相关组织指挥体制的关系,保证动员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时动员体制与平时动员体制相比,主要特点是:①动员决策权力高度...

    动员体制

  • 地方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1995年开始陆续成立。地方各级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本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担任,副主任由本级政府的副职领导人和同级军事机关的主要领导人担任,委员分别由本级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人担任。设有综合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

  • 动员机构

    担负战争动员组织管理职责的组织。战争动员体制的组成部分。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平时做好动员准备,战时或危机时实施动员的组织保障。  简史 古代早期的战争中,各国没有为战争动员建立专门的动员机构,动员依托国家行政机构或军事机构组织。中国秦、汉时代所设的国尉或太尉,隋唐至明清时期所设的兵部,都兼具兵员动...

    动员准备 战争动员 劳动力动员 战勤动员

  • 动员区

    按动员任务划分的区域。通常建有相应的动员组织体系。分为固定的动员区和临时的动员区。固定的动员区,平时根据战略和动员需要设立,每个动员区包含若干完整的行政区,一旦建立,长期不变。如美国在全国设立12个动员区,以色列在全国设立14个动员区。临时的动员区,是根据某次作战及动员的特殊需要预先划定的动员区...

    动员准备

  • 动员中心

    动员实施过程中,用于预备役人员集中和进行临战训练的较大场所。有的称动员站、征兵和动员中心。配有生活、训练设施和装备物资储备仓库,能容纳数百人到数千人,可用于单个预备役人员的征召和成建制后备力量的动员。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在动员中心完成最后的编组、装备和训练,接受统一的动员部署。动员中心的设置,综...

    动员部署

  • 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府和军事机关设立的主管国防动员的组织协调机构。1994年11月,成立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之后,陆续成立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兵种国防动员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等,由县以上各级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兼任;委员数十人,由政府和军队...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地方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 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 军兵种国防动员委员会

  •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国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1994年11月成立。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设主任1人,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兼任;秘书长1人,由主管动员工作的副总参谋长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

  • 军兵种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主管本军种、兵种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1998年开始陆续成立。在军种、兵种党委、首长的领导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指导下,协调各有关方面,组织开展本军种、兵种的国防动员工作。军兵种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军种、兵种主要领导或副职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军种、兵种副职领...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 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区主管本区域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1995年开始相继成立。在军区党委、首长的领导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协调战略区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军区司令员兼任;副主任通常由分管动员工作的军区副司令员和有关省(自...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国防动员委员会

  • 人民武装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共各级地方委员会领导人民武装建设的协调机构。简称武委会。主要任务是:研究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地方武委会根据上级党委和军事机关的有关指示,结合本地区的情况,研究解决民兵、预备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贯彻有关...

    兵员动员 国防动员委员会

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