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员体制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开展动员活动建立的组织体系及相关制度。主要包括动员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等。完善的动员体制,是动员活动的组织制度保证,关系到动员活动的成效,对武装力量作战和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简史 动员体制是随着战争动员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当战争主要靠取...

    国防动员委员会 国民经济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

  • 地方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1995年开始陆续成立。地方各级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本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担任,副主任由本级政府的副职领导人和同级军事机关的主要领导人担任,委员分别由本级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人担任。设有综合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

  • 动员等级制度

    根据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胁,分等级实施动员的制度。动员制度的组成部分。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等级,有的在两个等级之内又各分为若干级。对于合理划分动员实施的权责,科学进行动员决策,实现对动员活动的有效控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动员准备,并在危机发生时作出适度的动员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动员等级制度经历了...

    动员制度 总动员 局部动员 动员实施

  • 动员机构

    担负战争动员组织管理职责的组织。战争动员体制的组成部分。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平时做好动员准备,战时或危机时实施动员的组织保障。  简史 古代早期的战争中,各国没有为战争动员建立专门的动员机构,动员依托国家行政机构或军事机构组织。中国秦、汉时代所设的国尉或太尉,隋唐至明清时期所设的兵部,都兼具兵员动...

    动员准备 战争动员 劳动力动员 战勤动员

  • 动员区

    按动员任务划分的区域。通常建有相应的动员组织体系。分为固定的动员区和临时的动员区。固定的动员区,平时根据战略和动员需要设立,每个动员区包含若干完整的行政区,一旦建立,长期不变。如美国在全国设立12个动员区,以色列在全国设立14个动员区。临时的动员区,是根据某次作战及动员的特殊需要预先划定的动员区...

    动员准备

  • 动员协调制度

    协调一致地开展动员活动,在无隶属关系的单位之间建立的工作制度。动员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重大问题例会商议制度、成员单位责任制度、牵头单位推动制度、定期通报动员情报制度、协议文件会签制度、成员单位互派联络员制度、接受动员咨询制度等。由动员协调机构组织有关方面协商制定并监督执行。动员协调制度,对于...

    动员制度

  • 动员制度

    关于动员组织和工作的规范。国家军事制度的组成部分。以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等特点。对于动员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保证动员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员制度随着战争及动员活动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的动员制度主要是兵员动员制度,以及附加在...

    动员体制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动员实施 动员协调制度

  • 动员中心

    动员实施过程中,用于预备役人员集中和进行临战训练的较大场所。有的称动员站、征兵和动员中心。配有生活、训练设施和装备物资储备仓库,能容纳数百人到数千人,可用于单个预备役人员的征召和成建制后备力量的动员。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在动员中心完成最后的编组、装备和训练,接受统一的动员部署。动员中心的设置,综...

    动员部署

  • 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府和军事机关设立的主管国防动员的组织协调机构。1994年11月,成立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之后,陆续成立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兵种国防动员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等,由县以上各级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兼任;委员数十人,由政府和军队...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地方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 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 军兵种国防动员委员会

  •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

    中国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1994年11月成立。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设主任1人,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兼任;秘书长1人,由主管动员工作的副总参谋长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