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
  • 卫星大地测量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测定地面点位坐标以及确定地球形状、大小和重力场的技术。使用的主要测量设备包括星载无线电信标机、雷达测高仪、重力梯度仪、卫星跟踪卫星、卫星激光测距等测量系统。主要用于全球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常规大地测量、海洋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等。  卫星大地测量的开展始于1957年10月4日...

    海洋大地测量

  • 动态实时定位

    利用载波相位观测量,综合应用卫星定位、数据传输等进行实时相对定位的技术,简称RTK。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航道测量、水文测量等领域。动态实时定位的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卫星接收机,对所有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数据或误差改正信息,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流动站用户。流动站用户在...

  • 载波相位测量

    利用导航卫星发播信号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高精度定位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精密定位、地球动力学等领域。  载波相位观测量也是一种距离观测量,这种距离观测量是以卫星发播的正弦波来量度的。一般来讲,观测值的精度可以达到观测信号波长的1%。例如,GPSC/A码伪距观测精度约为3米,P码伪距观测精度约为30厘...

  • 伪距导航

    由卫星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测出到4颗以上卫星的伪距,采用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接收机的三维坐标。伪距导航方法是卫星导航系统常用的定位技术。  导航卫星按预定格式发播测距码,该测距码经过τ时间的传播后到达接收机,与此同时,接收机在自己的时钟控制下产生一个结构与卫星测距信号完全一样的参考测距信号。接收机...

  • 卫星差分定位

    通过消除或减弱观测量中误差影响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卫星定位精度和完好性的技术。  卫星差分定位能够提高定位精度是基于同步、同轨的原理。对于两个相距不远的测站观测同一颗卫星,两站的观测值存在着时空相关性,即它们在一定时间内所包括的误差源及影响大体相同。在坐标为已知的基准站安置卫星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卫...

  • 卫星单点定位

    利用卫星和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观测量,直接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相对于坐标系原点(地球质心)绝对坐标的一种定位技术。又称卫星绝对定位。广泛应用于飞机、船舶以及陆地车辆等运动载体的导航、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搜索及救援、军事等领域。卫星单点定位的实质就是测量学中的空间距离后方交会。从几...

  • 卫星多普勒测量

    通过测量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卫星发射信号与接收机接收信号的频率差值)确定测站坐标的技术。  奥地利物理学家J.C.多普勒1842年发现:当波源与观察者作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径向速度成反比。这种规律称为多普勒效应,也适用于无线电波。1957年,应用物理实验室的G.C.韦芬...

    卫星大地测量

  • 卫星激光测距

    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地面测站与卫星之间距离的技术。从地面测站的激光测距仪向卫星发射一束激光,经过卫星上的反射器反射后,由测站的接收设备接收,测出激光往返的时间间隔,从而推算出测站至卫星的距离。卫星激光测距工作原理图  激光测距可分为脉冲测距和连续波相位测距两种。前者测量光脉冲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

  • 卫星相对定位

    利用卫星定位方法确定两点之间相对位置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科学研究、现代化农业耕种、地球物理勘探、建筑、地球动力学等领域。相对定位的基本思路是:使用两台接收机,其中一台接收机置于已知坐标的测站上,另一台接收机安置在未知点测站上,同步观测相同的卫星,确定...

1/1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