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军史
[古代军史]
请选择
南宋初年转战于太行山一带的抗金义军。金灭北宋后,继续挥军南下,北方各地军民纷纷组织义军,在敌后抗击金军。建炎元年(1127),宋将王彦等率部抗金,战败后撤至太行山区之共城(今河南辉县),增募当地民众入伍,加以训练。士兵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称“八字军”。两河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
宋代成都府、梓州等路临近少数民族地区由州县拣选的土兵。又称白艻子弟。当地乡丁熟悉山川险要,且作战勇敢,州县常配发给武器,作为镇压少数民族叛乱时的向导和先锋。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州多刚县夷人斗望和行牌二人率众叛乱。转运使寇瑊集合当地乡丁6000余人进攻叛军,号称“白艻子兵”。在寇瑊的率领...
东晋时期的防卫长江下游的主要军事力量。东晋南朝时期,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和京口(今江苏镇江)是南方政权的军事重镇,也是北方南下民众侨居较集中的地区。这些侨人大都来自北方的兖州、青州和徐州(今江苏徐州以北和山东中、南部地区),因而晋廷于京口置南徐州,于广陵置南兖州、南青州等侨州进行管辖。东晋大臣...
中国历史上始于两汉之际,盛于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私兵的名称。后人有谓“私兵部曲”。部曲将印 部、曲,两汉时期的军队建制,将军领数部,部下设曲。因二字常联结并用,逐渐产生了泛指“军队”及“士兵”的含义,某某带领的军队即称为某某的部曲。两汉之际农民起义时期,地主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
西汉袭秦制在郡国设置的一种步兵。又称“材士”。在内地不产马地区根据地方特点训练而成,多置于平原及山阻之地。南宋钱文子《补汉兵志》称:“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巴蜀多材官。”是汉军中数量最多的兵种,从武器装备上区分,又有甲士、蹶张士、射士、迹射士、轻兵之别。汉置材官将军,领诸国材官士出征,师...
东汉三辅地区常备屯兵。因屯驻长安(今西安市西北),故名。因由京兆虎牙校尉统领,又称京兆虎牙营。安帝永初四年(110),为护卫陵园,防御羌兵,与雍营同时组建。为中央直接掌握的机动部队,与雍营共同组成京师长安的西部屏障。兵源主要为应募的军士、囚犯,有时征调内郡士兵加强其兵力,军人(含谪发罪徒)均携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