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安全体系

    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国际关系整体。主要由大国关系构成,主导国际关系发展,对国际总体安全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又称国际体系。国际关系体系论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运用系统论研究国际关系之后提出的。国际安全体系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行为体各自利益和力量的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 俾斯麦结盟体系

    19世纪70~80年代,由德意志帝国首相O.von俾斯麦推动缔结的针对法国的同盟体系。俾斯麦大陆政策的具体体现。该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极力将法国潜在的盟国争取到德国一边,维持德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中部四分五裂的地缘政治状况结束,德国实现统一,成为欧洲中部的强国。同年...

    《法兰克福和约》 《三皇同盟条约》 《德奥同盟条约》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 单极体系

    由一个霸权国家在国际重大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关系体系。又称霸权主导体系。西方学者将欧洲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罗马帝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并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权国家的英国、1806~1812年称雄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帝国等,看作是单极体系的实例。构成单极体系的霸权国家通常拥有超...

    霸权稳定论

  • 多极体系

    由三个及更多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重大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关系体系。近代以来,先后形成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多极体系。其特点是由多个实力中心构成相互制衡的均势力量结构。这种力量结构往往在大规模战争后得以形成,通过签订国际条约,确定力量对比和新的国际关系准则。缔约后,...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霸权主义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总称。因主要战胜国在巴黎和会(1919)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在华盛顿会议(1921~1922)签订的系列条约标志这一体系的形成而得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欧洲旧帝国体系崩溃,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继被削弱和解体;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政府...

    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 华盛顿会议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 教皇子午线

    罗马教皇为仲裁解决葡萄牙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而划定的分界线。该线因教皇按子午线(经线)划定而得名。15世纪油画《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组织远洋探险,两国均将其探险船队发现的土地宣布为本国属地。1492年,C.哥伦布首次直航到达美洲大陆,西班...

  • 两极体系

  • 欧洲协调体系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以欧洲民族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因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签订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得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和梅斯、图勒、凡尔登,以及在菲利普斯堡和部分莱茵河右岸的永...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反法联盟

  • 维也纳体系

    由欧洲主要国家于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  第六次反法联盟国家在最终打败拿破仑帝国后,为划分欧洲疆界、恢复欧洲封建秩序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会议签订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确立了“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即恢复法国大革命前欧洲各封建王朝的统治,用拿破仑帝国统治下的附...

    维也纳会议 《神圣同盟条约》 《四国同盟条约》 神圣同盟

1/2页
跳转到: GO 每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