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装备指用于武装力量建设、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的各种装备。军事装备是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形态和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事装备的发展是促进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军事装备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军事装备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军事装备是以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以夺取战争胜利为目的,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军事装备的分类和体系、基本性能、发展规律及地位和作用等。
军事装备的分类和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战争形态的变化,装备由简单到复杂,种类不断增加,并逐步构成相对完整的装备体系,而体系结构的制式化形成装备体制。
军事装备分类 装备包括用以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制式武器、武器系统、信息系统和保障系统,主要指军队或武装力量编制内的武器、弹药、车辆、电子和机械装置、器材等。装备有多种分类,按功能,可分为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按作战空间,可分为陆战装备、海战装备、空战装备、天战装备、信息战装备;按军种,可分为陆军装备、海军装备、空军装备、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装备、核武器、信息化装备。此外,还可分为通用装备、专用装备,野战装备、固定装备,列编装备、编余装备等。
军事装备体系 由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各类装备、装备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从装备发展历史看,装备体系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松散到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首先出现的是各军种、兵种相对独立的装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诸军种、兵种一体化的装备体系。具有明显信息化特征的现代武器装备体系,由战斗装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保障装备三大部分构成。三大部分通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实现功能倍增的整体作战效能。同时,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功能组合,构成具有特定作战功能的装备体系。军事装备体系建设,通常遵循需求牵引、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经济适用、合理规划的原则。海湾战争以后,世界各国对装备体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更加重视从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高度谋划装备的发展。
军事装备体制 装备体制是装备体系结构制式化的规定。它是国家和军队关于装备研制、生产、采购、编配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装备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军队及其军种、兵种拥有不同的装备,并按装备效能的有序组合和综合发挥,形成各具特色的装备体制。军队在一定时期内的装备体制,是在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战争的需要和装备发展的可能,通过综合论证,由最高统帅机关确定并颁发执行。按照装备用途或功能的不同,装备体制可分为战斗装备体制、保障装备体制。装备体制具有整体性、配套性、系列化、多代并存、相对稳定性和可调整性等特点。装备体制一旦确定,通常与军队建设规划周期相适应,保持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
军事装备的基本性能 装备的基本性能通常是通过战术技术指标体现的。战术技术指标有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该装备类别和自身特点的主要特征性能指标,称特征性能;另一类是根据装备使用特点和提高其作战能力、保障能力等而应具备的通用指标或要求,称通用技术性能。
特征性能 指各类装备所特有的性能。各类装备的作用原理、作用方式、使用特点不同,通常用不同的参数指标来评价或表示。对于大多数作战装备,通常可采用以下特征性能指标: ①射程、航程或作用距离。指武器装备的射程、航程或作用距离,是进攻或防御作战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毁伤能力和威慑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延伸射程、航程或作用距离,扩大作用范围,一直是武器装备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②命中精度。指武器装备弹药投射的准确性或弹着点的密集程度,是投射武器所特有的性能,是武器装备毁伤力的基本体现,也是提高武器装备毁伤力最有效的指标。③毁伤力。指武器装备对目标的毁伤破坏能力,是武器装备最基本的性能。一般随射程、射速、命中精度和战斗部的装药种类与数量的增加而增加。④机动性。指武器装备变换火力、转移阵地(地域、空域、海域)和行军运输的方便灵活程度,通常有火力机动性(或称战术机动性)和运动机动性(包括战场机动性和战略机动性)。⑤信息功能。主要是武器装备所具备的侦察、探测的距离,指挥、控制的容量、范围和反应时间,通信容量及数据传输速率、抗干扰能力,导航定位精度,目标识别、毁伤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程度,以及武器与武器系统之间所具备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同作战的能力等性能指标。
通用技术性能 为保证装备特征性能的发挥,各类装备的通用技术性能主要有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生存能力,以及兼容性、电子防御能力、环境适应性等。①可靠性。指装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规定功能的能力。反映的是装备在作战、训练、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在各种自然环境、诱发环境和战场特殊环境下,能满足坚固耐用、故障少、寿命长等要求的程度。一般分为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②维修性。指装备在规定的条件下或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和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可以用定性和定量指标衡量。③保障性。指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反映的是装备在部署和使用时,能以最低费用提供与其相匹配的保障资源,并建立完善的保障系统,从而满足战备和作战要求的可能性。④安全性。指装备不导致己方人员伤亡,不危害己方人员健康及环境,不给己方设备或财产造成破坏或损伤的能力。除管理、人为差错等因素外,安全性主要是由装备的设计和生产决定的。具体包括构成装备的软件、硬件及子系统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各环节上的安全性。⑤生存能力。指装备免遭袭击以及遭袭击后能保存下来继续作战的能力,即装备的抗损性和隐蔽性。
军事装备的发展规律 指军事装备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 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是装备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军事需求是装备发展的直接动因,没有军事需求,装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装备的发展、保障和管理就没有了方向和目的。军事需求来自国家安全、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及战争要求等多个方面,主要是通过目标引导、能力驱动和资源约束等机制实现对装备发展的牵引,从而对当前及潜在的威胁和对手形成必要的作战能力和威慑力量。同时,装备是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物化。每当科学技术出现划时代的进步,都会导致装备结构与性能的飞跃,并引起装备体系的巨大变革。科学技术不仅是装备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装备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在新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科学理论与成果,而且需要提供大量实用的成熟技术、实验手段、试验设施、生产设备,以及新材料、新工艺。装备发展所依托的科技进步及其开发运用水平,实际上就是国家科技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实现装备能力的改进、更新和变革,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在装备发展过程中,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军事需求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及装备发展变革的方向,甚至决定国防科技及装备发展的具体计划和具体项目。同时,军事需求又必须依赖相应的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实现,离开了科学技术的推动,装备并不能达到军事需求所期望的结果。只有将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装备的快速发展。
装备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经济是装备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装备建设规模和水平。任何国家的装备建设都必须依靠经济实力来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复杂,研究制造成本越来越高,无论是军事技术的研究开发,还是重大装备项目的研制生产,以及国防工业基础和能力的建设,都需要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为了推进国家经济建设,装备建设不能超越国家经济建设的许可范围和承受能力。同时,装备建设又是国家安全的需要。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装备建设,会使国家安全利益受到损害,使经济建设缺乏安全保障。只有装备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才能确保综合国力的均衡发展。而且,装备建设对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装备建设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装备建设会对基础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引起众多行业技术的突破与提高,有利于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装备建设中开发出来的先进技术,能够向民用领域转移,带动民用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处理好装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加以协调。其主要举措包括: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工业基础;制定经济上可承受的采办政策与策略;选择正确的装备建设战略和途径;对装备建设的具体项目实施科学决策和微观管理等。
在攻防对抗运动中不断否定与完善 装备的功能演变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矛盾运动过程,进攻与防御的对抗贯穿始终。从进攻的角度看,装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现和识别目标,运载与推进,命中目标,毁伤目标,评估毁伤效果,各种保障,以及对上述各环节和全过程的控制等。从防御的角度看,装备要针对进攻,解决反发现和反识别、反运载推进、反命中、反摧毁等问题。发现与反发现、运载与反运载、命中与反命中等矛盾促进了装备的演进,使得攻防对抗成为装备演进中永恒的主题。任何装备的作战效能都会经历攻防对抗中由弱变强、又由强变弱的演进过程。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装备演进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渐进式发展与跳跃式发展交替进行 装备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直接表现为渐进式发展与跳跃式发展交替进行。从冷兵器到火药、火枪、火炮,再到现代武器装备,都是先从量的变化开始然后才有质的变化,先有渐进式发展然后才出现跳跃式发展。渐进式发展主要指装备在原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连续性改进,在逐步改进中完成量的积累。跳跃式发展是指带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根本性变化,标志着一种全新的装备的出现,是装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质的飞跃。结构简单的火门枪,经过火绳枪、燧发枪、滑膛枪、来复枪、半自动枪等一系列逐步改进后,枪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零件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高,最终导致全自动枪的问世。火炮、舰船、飞机、导弹乃至信息战装备,也正是通过这种量变到质变的交替过程,完成了从单一物件到系统再到体系的发展历程。
军事装备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装备尤其是现代高技术军事装备,在武装力量建设、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军事装备是决定战争形态和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军事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装备是军事力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形态的重要因素。通常按照使用的武器装备划分战争形态,如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核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等。装备是影响战争规模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技术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作战人员与装备的比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样强度的战争所需投入的兵力、兵器越来越少,战争的规模也随之缩小。装备是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作战装备的毁伤威力越大、精确度越高、机动性能越好,电子信息装备越灵便、隐蔽、准确、快速,保障装备的功能越全,保障能力越强,战争的进程就越快。反之,战争的进程就越慢。装备是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装备性能优良和力量强大的一方掌握着更多的战场主动权,制约战争的胜负。
军事装备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装备建设既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其他方面赖以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装备现代化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装备现代化是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实际能力,集中体现了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装备现代化建设,既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牵引和促进作用,也通过相关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扩散和转移,产生军民兼容的综合作用和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军事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基础 军事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任何军队都是由人和武器装备以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战术技术性能和数量的装备,是军队战斗力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装备的发展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从军队战斗力逐步提高的历史进程来看,装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力主要表现为冷兵器与人的体能结合转化而成的杀伤力。热兵器和机械化装备时代,军队战斗力主要表现为热兵器的化学能、机械能与人的体能、技能结合转化而成的火力和机动力。信息化装备时代,军队战斗力主要表现为以信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体系与人的体能、技能、智能相结合转化而成的综合性能,形成了准确实时的目标探测、跟踪识别、指挥控制和远距离精确火力打击、立体快速战场机动等合为一体的整体作战能力,使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军事装备是促使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 军事装备的发展对军事变革具有最为直接的推动作用。武器装备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军事斗争的基本工具。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化,通常起源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而引发的武器装备的整体性、革命性变化。装备发展出现的质变,影响军队人员与装备的数量比例,影响军队军种、兵种结构的变化,影响军队的编组形式,从而促进军队体制编制的变革。同时,装备的发展,影响作战理论、作战样式、作战指挥以及作战保障的变革,从而推动军事系统的整体变革。尤其是信息化装备的发展,促进了作战理论和相应作战方式的变革,使新军事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展开,在军事系统各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军事装备发展对世界军事战略格局有重要影响 军事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柱石,是影响和支撑世界军事战略格局的决定性因素,装备发展则是增强军事实力的基本途径。通过装备发展,建立强大的军事实力,影响世界军事力量对比,构建有利于己方的战略格局,在国际军事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是不同国家、地区和集团维护、拓展自身利益的基本抉择。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开展激烈的军备竞赛,大力发展高新武器装备,对当时的军事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入 21世纪,一些军事强国加强国防科技研究,抢占军事技术制高点,竞相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尤其是战略武器装备、新概念武器,增强实战和威慑能力,以谋取在国际战略格局下的主动权,对世界军事战略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军事装备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战争的需要和检验,与军事理论、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方式等密切相关,且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军事装备发展的历史一般划分为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四个时期,鉴于核武器的特殊地位,通常还将核武器作为机械化装备、信息化装备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
冷兵器时期 大致从原始社会末期至公元 10世纪,主要指自冷兵器产生至火药与火器出现并广泛应用于战场之前,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冷兵器产生和发展的年代有较大差异,但按制作材料,普遍经过石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三个阶段。
石兵器阶段 按装备在作战中的功能,主要有原始的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和防护装具。原始的远射兵器主要有弓箭和飞石索。格斗兵器有棍棒、石矛、石斧、石钺、石戈、石刀等。卫体兵器主要有手持的短柄骨矛、石矛和骨匕首、石匕首。防护装具有盾牌和护甲。制作材料主要是石、骨、木材和皮革。
青铜兵器阶段 在中国,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21世纪建立的夏代,历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中期,延续近2000年。主要包括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防护装具、战车和战船。远射兵器有弓箭和弩。格斗兵器主要有青铜戈、戟、矛、刀、斧、钺、戚等。卫体兵器主要有青铜剑和刀。防护装具主要有青铜胄、皮甲和盾。战车按用途分为戎路、革车、轻车、阙车和广车。战船在原始独木舟的基础上发展为木板桨船和专用于水战的战船。攻城装备和守城装备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有远距离攻击器械、攻城车、侦察瞭望器械、遮挡器械、攀登器械等。
铁兵器阶段 中国早在公元前 14世纪的商代中期,已经发现并使用铁。当时人们就已懂得利用天然陨铁制作兵器的刃部,出现了铁刃铜钺。到西周晚期出现了人工冶炼的钢铁制兵器。战国中晚期以后,铁被广泛用于制造兵器。铁兵器较青铜兵器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西汉晚期,铁兵器已取代青铜兵器占据主导地位。东汉时期,钢铁材料兵器迅速发展,促使防护装具和攻城守城器械有了巨大进步。在防护装具方面,对人的防护出现了铁铠甲和铁盾牌,对战马的防护装具已十分齐全,包括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等。在攻城和守城器械中,守城器械的发展尤为明显,主要有远距离反击器械、侦听器械、抵御器械、击砸器械、烧灼器械、灭火器械等。
热兵器时期 指火药与火器产生并用于作战到机械化装备产生前的历史时期。火药的发明和原始火器的产生,标志着热兵器时期的开端。世界各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热兵器时期(包括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在对硝石、硫磺不断加深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炼丹家对炼丹过程的艰苦探索,至迟在公元808年发明了火药。到公元10世纪后期,北宋初期的军事技术家和统兵将领,对以往的火药配方进行调整修正,配制成最初的火药并制成初级火器用于作战,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热兵器时代。
热兵器初级阶段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阶段,中国北宋时期(960~1127)创制的初级火器主要有火药箭和火毬两类。第二阶段为陶制瓷制火器阶段。第三阶段为铁火砲和管形火器阶段,南宋时期(1127~1279),在火药箭与火毬的基础上,宋、辽、金各方创制了新的火器,改进了纸壳的霹雳砲,创制了铁火砲和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热兵器发展阶段 中国创制火器后,通过文化交流与战争,热兵器技术逐步西传,经阿拉伯又传到欧洲。欧洲人把热兵器的制造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4世纪,制成了金属管形火器手持枪。接着,将用手持点火物进行发射改为以扳机夹钳火绳点火发射的火绳枪、燧发枪,并逐步实现了由前装枪炮向后装枪炮的过渡。后来,又进行了火炮上舰的各种试验,使舰载炮得到较大发展。19世纪30年代,枪炮普遍采用定装式枪炮弹,针发式和后膛装填。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初步实现了利用火药气体的能量进行发射、退壳与重新装填等一系列动作,使自动武器登上了历史舞台。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于1884年制成了自动武器──重机枪。
机械化装备时期 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与人类工业革命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对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但在时间上比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大约晚了100年。机械化装备自20世纪初登上战争舞台,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机械化装备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枪械和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枪械、火炮已成为陆上攻防作战的主要装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枪械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 5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实现了弹药通用化、轻武器换装和枪械自动化;60年代,逐步实现了小口径化和枪族化;70年代以后,通过减轻武器重量、缩小武器尺寸、发展枪族、设计点面杀伤与破甲相结合的武器系统、发展夜瞄装置等途径,进一步实现了枪械的现代化。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是:射程普遍增大,能打击敌纵深目标;弹药品种多样化,一炮多用;射速增高,火力密度普遍增大,能环射;强调自行化,机动性好,自行和牵引并举;实现射击指挥自动化,弹炮结合缩短反应时间。
坦克装甲车辆 坦克于1916年第一次投入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单一火炮旋转炮塔,采用履带式推进装置;逐步摆脱了坦克从属步兵和骑兵的影响,开始重视坦克综合性能的提高和发挥;发动机功率增大,储备行程增加;采用大倾角中厚度前装甲、焊接车体和铸造炮塔,提高了防护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世纪 80年代,坦克又相继发展了三代。第一代坦克的发展中,加强了火力,重视动力装置性能改善,注重改善坦克外形以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第二代坦克的发展中,重视坦克战斗车辆型谱化,研制新的坦克炮和炮弹,提高火控系统性能及改进观瞄指挥控制能力,研制新型动力装置、自动传动装置、液气悬挂装置和潜渡、导向设备,采用灭火设备、屏蔽装甲和水套式药包存储装置等。第三代坦克的发展中,加大了火炮口径和弹药威力,提高直射距离和射击精度;加强了行进间射击的首发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采用新的发动机技术和传动、悬挂装置,增强了机动力;采用降低车高、改善坦克外形、使用复合装甲提高生存能力。
军用舰艇 1812~1815年,美国设计并建造了第一艘用蒸汽推进的军用船“富尔顿”号。此后,军用舰艇技术很快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是制造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铁壳蒸汽动力炮艇,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其次是使用螺旋桨推进,改变了推进方式,提高了军用舰艇的航行速度;再次是1866年,由英国人R. 怀特发明了鱼雷,随后,带有机械动力装置和蓄电池的潜艇问世,并开始装备鱼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军用舰艇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军用舰艇的型谱开始形成,出现了战列舰、轻巡洋舰、驱逐舰等舰种,并明确了不同的功能;使用蒸汽涡轮机作为大型军用舰艇的发动机;制造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了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是航空母舰制造成功,且性能提高很快,数量迅速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用舰艇装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潜艇、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两栖战舰、水雷战舰、小型舰艇等军用舰艇装备系列;广泛使用核动力和复合动力,大大提高了军用舰艇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核动力和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普遍装配各种雷达、声呐、卫星通信和导航等电子信息装备,极大地提高了军用舰艇的作战指挥能力;使用包括舰炮、水雷、鱼雷、导弹、深水炸弹和各型飞机等武器装备,使军用舰艇的进攻能力空前提高;由于广泛采用隐身技术、激光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材料技术等各种高技术,不断提高了军用舰艇的综合性能。
军用飞机 自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作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可操纵、持续飞行的飞机后,飞机便得到很快发展,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不仅安装了机载雷达,还实现了由螺旋桨向喷气式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实现了飞机飞行速度对声障的突破,并进行了飞行动力的涡轮发动机革命,成功研制了可变掠角机翼和垂直起降飞机。军用战斗机已发展了四代。第一代战斗机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其主要特点是:以大口径机枪为武器;采用中等后掠角机翼;后期配备带加力燃烧室的涡喷发动机;配备光学瞄准具和截击雷达。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于50年代末出现,主要特点是:采用小展弦比后掠翼或三角翼;使用带加力燃烧室的轴流式涡喷发动机;配备测距雷达;采用惯性导航系统等分立式航空电子设备;开始携带近、中距空空导弹。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于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主要特点是:中、低空亚跨声速机动性强;采用中等后掠角、中等展弦比并带前缘边条的薄机翼设计;航空电子设备更加齐全,采用数据总线协调各航空电子系统的运作;携带多枚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从80年代开始研制,主要特点是:隐身能力不断增强;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非常规机动能力进一步提高;配备更加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核武器时期 1939年,德国化学家O. 哈恩和F. 斯特拉斯曼发现原子核裂变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通过实施“曼哈顿工程”,于1945年 7月 16日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先后于同年的 8月 6日和 8月 9日,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空投2颗原子弹。此后,苏联于1949年 8月 29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英国、法国和中国也相继在1952年、1960年和 1964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自从人类研制原子弹以来,其发展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破原子弹与氢弹的设计原理,掌握制造技术,研制高爆炸威力的核武器。第二阶段是研制与远程投掷工具适配、打击精度高、威力适中的小型化氢弹和毁伤效应可选择的特殊性能核武器。现代核武器的发展特点是:核武器型谱化,既有战略核力量,又有战术核力量;在战略核力量中,包括洲际导弹部队、潜射导弹部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战略防御力量有重大发展,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指挥与控制系统更加完善;采用多项新技术,如效应剪裁技术、当量可调技术、完备引信选择技术、禁区技术、超纯钚技术、插件式核部件技术、安全保险技术等。
信息化装备时期 20世纪 40年代,雷达、计算机等相继问世,随着“灵巧炸弹”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出现,进入信息化装备的萌芽期。70年代末开始,美国和苏联等军事强国拥有较多的精确制导武器,并实现了初期指挥自动化,这是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期。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机械化装备向信息化装备转化的转折点,展示了现代信息化装备体系的雏形。海湾战争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推动下,信息化装备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装备的基本特征是具备信息获取、处理、控制等功能;实现了弹药的信息化、作战平台的信息化、指挥控制的信息化,出现了用于夺取战场信息控制权的信息战装备;武器装备从机械化控制扩展到信息化、智能化控制,逐步形成一体化的装备体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装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装备是随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壮大而不断发展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装备大多取之战场缴获,主要是陆军武器装备和部分后勤装备与器材,不仅品种比较单一,而且数量较少,作战需求和装备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经过从跟踪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发展机械化装备到构建信息化装备体系的历史进程,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上满足了人民解放军从单一陆军向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诸军种合成军队发展的需要。在常规武器方面,不断升级换代,研制成功新型主战坦克、火炮和防空武器系统、舰艇、作战飞机、战术导弹、巡航导弹等。21世纪以来,正在研制和装备新一代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在尖端武器装备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核潜艇和各类侦察、导航、通信、气象卫星等的研制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自主掌握洲际战略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国家。在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建立了包括核、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电子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科研、生产、试验和维修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装备,作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适应国家安全需要,依托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军事装备现代化进程。为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整体优化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发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
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进程进一步加快,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威慑装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仍将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核武器仍是军事大国发展的战略重点。一些核大国为继续保持核优势,正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次临界试验等手段,保持现有核武器的有效性和发展新的核武器。传统的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正在向核威慑为基础、常规威慑与信息威慑相结合的威慑体系转变。战略弹道导弹将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命中精度及攻击地下深藏目标的能力。隐蔽性好、生存力强的潜射弹道导弹及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军事大国积极建设由核与非核的打击系统、主动与被动的防御系统、灵活反应的国防基础设施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陆、海、空、天一体化多层次导弹防御系统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等新型装备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具有威慑和实战双重功能的新型信息战装备、反卫星武器,可能成为新的战略威慑手段。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成为武器装备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由各军种、兵种分散、独立发展,走向互通、兼容的一体化发展阶段,更加重视体系配套和与武器系统的结合。主要体现在通过采用通用操作环境和一体化的网络体系结构,全面实现各类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使不同指挥层次的系统一体化,各军种、兵种系统一体化,系统各种功能一体化,信息系统与主战武器系统一体化。随着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将在智能化方向上出现新的进展。开发各种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 响应设备及多级安全保密措施,将进一步增强军事信息系统及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
航天装备已成为各大国竞相发展的重点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各类军用卫星为支援作战提供及时准确的侦察、预警、通信、导航、气象等信息,以卫星为主的军用航天系统成为夺取战场信息优势的关键,是实施联合作战指挥、远程精确打击和目标毁伤评估的重要保障。军用卫星将向微小型化和星座化方向发展。微小型卫星体积小、重量轻,而功能较强,用一枚火箭可发射几颗至几十颗,组成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微小型卫星可以成批生产、大量储备,随时提供使用,而且发射时间短、成本低,很适合快速反应的要求。②空间攻防装备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由于未来军事对抗有可能出现在太空,一些军事大国正在加紧研制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动能武器等新的作战手段,用于反卫星、反导弹。天基系统作为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核心,将成为重要的攻击和防御目标。
高性能作战平台成为战场的重要力量 作战平台作为未来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性能影响着武器系统效能的发挥。①高机动平台是快速到达、先机制敌的重要手段。新一代高机动作战平台的机动性能将出现新的飞跃。军用航空器、水面舰艇、潜艇以及坦克、装甲车等装备的主要指标,包括最大时速、最大航(行)程、控制的灵敏性等将进一步提高,不仅控制性能好、响应时间短,而且作战准备时间短、机动速度快、机动距离远,更加有助于夺取战场的时空优势。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将使武器平台在陆上、海上、空中和太空实现一体化,并向多能化的方向发展。大型武器平台上可配置多种武器系统,承担多种作战任务。主战平台的能力将进一步扩展,执行多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③作战平台的隐身、防护能力也将显著增强。未来,几乎所有作战平台都将或多或少地采用隐身技术,使得武器系统的突击能力、防卫能力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④无人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一种重要作战力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无人作战平台将改变未来的作战方式和样式。
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战场主要打击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作战样式的改变,精确制导武器将继续向远程、高精度、抗干扰、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战场的主要打击手段。精确制导武器主要包括精确制导导弹、制导鱼雷、制导水雷、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和制导子弹药等。随着导弹攻防对抗越来越激烈,敌方防御火力越来越强,为了避免己方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损失,进一步发展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毁伤力更强及从敌防区外发射的精确制导武器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新型制导技术的发展将使低成本精确制导武器不断涌现,对付加固和深埋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将广泛采用毫米波、红外成像、卫星导航定位等单一或复合制导技术,提高武器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准确识别、跟踪和命中目标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使武器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机动能力,能从众多的目标中,选择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击中目标最薄弱的部位;如果第一次发起攻击不能奏效,还能在目标区待机再次进行攻击。
新概念武器将开辟未来武器发展的新领域 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工作原理、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显著不同,可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和效费比,或形成新军事能力的高技术武器群体。正处于探索和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地球物理武器、非致命武器等。定向能武器主要有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次生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动能武器主要包括动能拦截器和电磁发射武器。地球物理武器以气象武器为代表,其他还有臭氧武器、电离层武器等。非致命武器按照用途可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反装备非致命武器如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黏胶剂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如非致命激光武器、化学失能剂、刺激剂和黏性泡沫等。其中,发展比较迅速、影响比较大的新概念武器是强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动能拦截弹、电磁发射武器等,有望成为防空、反导和反卫星的有效武器。有些非致命武器也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新的选择。
综合保障装备继续向信息化、多功能和高机动方向发展 信息时代的战争强度大、节奏快、装备战损率高、作战物资消耗大,保障装备成为提高作战效能、保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现代化的综合保障装备采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主要发展趋势是:①保障装备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保障效能大幅度提高。如信息化整装整卸车、信息化救护车与救护直升机、数字化诊断检测装置等。 ②重视发展多功能、多用途的保障装备。如既可检测各种车辆、坦克炮塔的故障,又可检测直升机、导弹、通信和通用电子设备等的故障。 ③积极发展能够伴随主战装备机动作战的保障装备,保障装备的机动性大大提高。④保障装备的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
后勤装备、训练装备、文化装备和科研试验装备将伴随武器装备同步发展,并受到武器装备发展趋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