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军事环境

军事环境门类研究军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探索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的影响和军事上运用环境条件的规律,为制定军事战略、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军事环境的基本问题

军事与环境的关系,是军事环境门类的基本问题。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军事环境门类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军事活动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军事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以军事活动环境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围绕军事活动环境从不同侧面探讨其影响军事活动的规律和利用规律的措施与方法。军事活动环境具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军事环境要素可分为军事地理环境、军事大气环境、军事地质环境、军事水文环境、军事空间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按照军事活动范围可分为战场环境、战区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照作战范围可分为陆战场环境、海战场环境、空战场环境、太空战场环境和信息环境等。

军事环境的研究对象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地球表层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隶属于生物圈的人类圈和部分外层空间。地球表面五个圈层各有特殊的性质、结构、运动规律和军事意义。大气圈是环覆地球的空气圈层,其下界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大气温度、气压、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要素是影响地面、水面和空中军事活动的重要条件。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地表起伏、资源和能源生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均发生于这一圈层,其表层是军事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作战的主要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切军事活动。水圈主要由地面、地下和大气中的液态、固态、气态水体组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等,是影响军事活动的水文环境,不仅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影响着陆地、空中的军事活动效果。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是影响军事活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对部队攻防作战、技术兵器的使用、武装力量建设等都有重要影响。人类圈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生活在地球表面创造的一个新圈层,它作为军事活动的主体和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着一切军事活动。随着太空军事活动的发展,研究影响“天战”的空间环境,已成为军事环境研究的重要领域。

军事环境的特点 军事环境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和与军事活动密切联系的部分地球外层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整体性 地球表层五个圈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宏大而复杂的环境综合体,对军事活动产生综合影响。大气圈以其最下面的对流层与其他圈层相接,构成地面与大气层间的地—气系统和海洋与大气层间的海—气系统。生物圈和人类圈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地—气系统、海—气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军事活动环境系统,在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和动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造就和产生各种地理、大气和生物现象。大气圈影响着土壤、水体、生物的分布格局,大气运动与水体的运动相结合,改变着地表形态,影响着不同自然景观的形成,与生物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也影响大气圈的状态、结构,制约大气圈的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并消耗和补充大气的能量,影响天气、气候的变化与分布。军事活动需要全面侦察和了解地理、气象、海洋、空间环境各种要素的情况,分析、判断其整体联系,预见对实施军事活动的综合影响,才能顺利达到目的。

区域性 地球表层五个圈层的区域分异性特征,构成对军事活动的不同影响。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区域分异现象大致按纬度方向递变,称为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水分条件发生的递变,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区域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区域分异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的气候带、植被带和水文、天气现象的地带性特征,形成了区域地理、区域地貌、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海洋和区域环境等。按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全球规模、大区域(陆地或海洋)、地方性区域等分异等级。不同区域相对独立、复杂多样的特殊环境形态,是军事活动规律存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例如,根据区域特征和对军事的不同影响,划分有军事自然区划、军事气候区划、军事行政区划等。

动态性 地球表层五个圈层的运动变化,对军事活动构成动态影响。任何一种环境条件都随时间不断变化,有周期性变化,也有非周期性变化;有各圈层诸因素引起的变化,也有各圈层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沧海变成桑田、正常天气转为异常天气、水利与水患、植物春发与冬枯、有利于军事活动的环境和不利于军事活动的环境,乃至人文环境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宗教等因素,都处于或漫长或短暂、或正常或反常的变化之中。每个圈层作为环境整体的组成部分,其内部又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构成了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环境条件。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能预见地理、气象、海洋条件的可能变化,任何军事行动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尺度性 地表特征、大气和水体运动及其变化,在空间和时间上均表现有尺度性特征。各类天气系统都有一定的特征尺度,它们的空间尺度大小不一,生命期长短也各不相同。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消条件和能量来源,而且天气表现差异甚大。天气系统按其特定尺度,通常划分为行星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天气系统;气候按水平尺度大小,区分为大气候、中气候和小气候;海洋物理过程可区分为大尺度过程、中尺度过程和小尺度过程等。在地理学中虽没有使用尺度的概念,但在地貌学中却把地貌区分为不同规模的全球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和主导营力地貌等,实际上也是一种在尺度上的划分。研究对象的尺度性决定了研究的尺度性特点。

扩展性 与地球表层五个圈层紧密相连的外层空间,可对军事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外层空间是地球表层大气层以外的空间,是弹道导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空间平台、空间站等空间飞行器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军事活动领域已从传统的地球表面圈层开始向外层空间扩展。在军事活动向外层空间的延伸过程中,空间环境因素对航天器的运行轨道、飞行姿态、表面材料、内部器件、对地通信等都有显著的影响,例如: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体、行星大气、磁场、引力场及微流星体、空间碎片等。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活动领域的扩展,人们对军事环境的认识也不断向外延伸。

军事环境的研究内容 军事环境的各学科是信息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与军事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各学科把母体学科的一般概念和原理,赋予军事意义上的解释,作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各学科又从军事活动的需要出发,结合环境与军事相互作用的实际,形成自己特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构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内容。

军事地理 探索地理环境影响军事活动和军事上利用、改造地理环境规律的理论和方法。按研究内容一般分为理论军事地理和应用军事地理。理论军事地理,是研究军事与地理环境关系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军事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应用军事地理,是研究特定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本学科主要介绍军事地理各分支学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战场环境的基础知识,历代军事地理著作、军事地理保障和军事地理资料编纂等方面的知识。

军事地形 研究地形特征及其对作战行动影响的规律。目的是阐述地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为作战行动与实际地形的紧密结合提供依据。本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形的分类及各类地形特征,地貌与土质、居民地、道路、水系和植被等地形要素的结构特征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军用地形图、电子地图、海图、航空图和专题地图的识别与应用,地形图的调制与测绘,以及地形模型和沙盘的制作方法和手段;测定战场目标的距离、高度、地面坡度、角度,以及在现地判定方位的方法;航空、航天相片的判读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地形分析的基本依据、原则和方法等。

中国军事地理 运用军事地理学理论,综合研究军事活动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内容有中国地形、气候、人口、民族、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及其主要地区、城市的军事地理形势与地理条件,山脉、河流、湖泊、高原、平原、海峡、半岛、岛屿、城镇要地、古代军事工程和关隘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征、军事价值和历代战例,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它们对军事活动的影响等。

世界军事地理 运用军事地理学理论,综合研究军事活动与世界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内容有世界各大洲、大洋、重要山脉、河流的战略地位、自然条件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国家(地区)、城市的基本情况、发展简史、经济条件、军事实力和主要军事基地。

军事测绘 研究测量地表形态和人工设施、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绘制军用地图以及实施军事测绘保障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研究测定、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地表形态、某些人文要素及变化,确定自然和人工物体、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属性,绘制各种军用地图和建立有关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方法等。主要介绍测绘科学的基本概念、军事大地测量的理论和技术、军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理论和技术、军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卫星导航定位与军用时频系统、军事海洋测绘的理论和技术、军事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技术、实施军事测绘保障的理论和方法等。

军事气象 研究大气环境对军事活动影响的一般规律,以及实施军事气象保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专业技术三个部分。基础科学研究大气环境与军事活动的相互关系,揭示大气运动及影响军事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军事上考察、防范和利用气象条件提供基本的气象科学依据;技术科学研究获取、分析、处理、使用气象信息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技术;专业技术研究如何运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军事活动提供保障的技术和方法。本学科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军事大气探测学、军事气象信息技术、军事天气预报理论与技术、军事气候学、军用人工影响天气、军事专业气象学、军事气象保障的理论和方法等。

军事海洋水文 研究海洋水文环境对军事活动影响的一般规律,以及实施海洋水文保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本学科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指定海区、大洋,以及海峡、水道、海湾进行海洋调查和军事海洋观测,收集资料,建立军用数据库;研究海洋水体的理化性质,海洋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和海水运动的发生、发展,海水与大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水文现象;研究军事活动与海洋水文条件的相互关系,为武器装备、水下工程设施、舰船制造提供参数;研究军事海洋水文预报的理论与技术;军事海洋水文保障的理论和方法等。

军事空间天气 研究空间环境对军队作战、训练、国防科研试验和军事航天活动等影响规律,以及实施军事空间天气保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本学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军事空间天气探测,军事空间天气信息技术,军事空间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局部空间天气,空间天气军事效应,军事空间天气保障的理论和方法等。

军事环境的研究方法 人类一切关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论,都是从对环境的考察开始的。早期的考察主要是考察者凭借感官和经验知识,利用简单的仪器,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测量;对于难以直接观察、测量的现象,例如,地理现象的时序和演化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则采用间接推测。现代考察方法,已由少数人参加的、多带探险性的直接观测,发展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多学科综合考察。这种考察,是各学科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通过考察获取外部环境的诸如位置、距离、方向、范围、密度、温度等信息,再结合军事需要,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如此周而复始,长期积累,不断地向真理性认识接近,这是各学科研究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军事上对环境的考察,按方式分为现地勘察(实时探测)、图上考察和技术考察;按任务分为要素考察、专题考察和综合考察;按军事活动范围分为战略范围的考察和战役、战斗范围的考察等。这些考察是军事上探索环境奥秘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这一活动,人们就难以知地球之方圆,也不可能有“地理大发现”和对江、河、湖、海,山、川、草、木,风、云、雨、雪等的认识,更谈不上对环境影响军事活动规律的研究。因此,科学考察是军事环境各学科知识的源头和不断发展的基础。

军事环境的研究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尤为注重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地理研究成果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图形符号,后来逐渐用文字表示一些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内容。古代的地理著作多以图形为主,附以文字说明。语言文字发达后,过渡到以文字描述为主。现代条件下,地理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除了文字、图形、图像外,又增加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概率分布、统计分析、趋势面分析、主坐标分析、因子分析、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数学方法,建立使用了线性规划、整数规划、混合规划、非线性规划、马尔可夫链、系统动力学等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定量描述。测绘、气象、海洋水文、空间天气的研究进入定量和试验研究阶段后,也采用定量监测、统计分析、数值试验等研究方法,提高了内容表述的精确和丰富程度。军事地理的很多概念要以直观描述的方式反映对象的外部状况。军事地形的分析与研究需要作出准确的定量与定性。军事测绘的研究成果如地图、遥感地图、数字化地图、各种控制点、地球重力场模型以及各种空间测量成果等,主要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提供定位、定量数据。军事气象学科在大气探测技术、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方法、军事气象保障等方面,也主要是进行定量研究。军事海洋水文学科中,对海浪、潮汐、风暴潮、海啸、海水盐度、温度、密度、声速、海冰、海流,海洋跃层、中尺度涡、海洋内波、海洋锋,海洋声影区、声会聚区、海洋声道等方面的研究,都要进行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军事空间天气学科对空间要素、空间天气现象、空间天气探测、空间天气预报、空间天气保障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军事地理和世界军事地理两学科所反映的城市、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要素,也常用数据的形式来描述。

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从军事角度研究环境的同时,也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军事,建构与一切军事活动相匹配的学科体系,以便对军事实践更具适用性。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与军事科学其他门类的各学科,存在着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叉、渗透。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与这些学科相对应的各种环境问题,例如,对环境与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的联系,与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联系,与战略、战役法、战术、军队指挥等的联系,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理论的联系,与军事历史人物、事件的联系等。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有科学的解释和回答,提出在这些领域运用军事环境有关学科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不是被动地等待军事活动或各级军事部门提出需求,而是通过各种研究手段,主动地跟踪各项军事活动的研究成果,借鉴军事科学各学科的理论,了解和预测军事对环境的需求。军事环境门类既研究环境对军事活动影响的一般规律,也研究国家、战区或更小的军事区域环境对军事活动影响的特殊规律。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利用地理、气象条件的原理、原则;通过应用理论研究,提出军事行动的相应方法;通过对多种现实问题的研究,适应军事实践的变化,为国防建设和作战提供对策和保障,满足军队作战、训练等军事活动的环境需求。

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条件下,在对环境考察、分析及其信息的处理、传输、应用等方面,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和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能量和物质定量分析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其中,观察、测量技术发展成包括卫星定位、遥感、遥测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导航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等成为大地测量、地理调查、气象观测、海洋监视和水文观测等系统的核心和重要部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计算、模拟和综合集成能力。所有这些,扩大了获取信息的空间范围、种类、频次和数量,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质量,加快了军事环境研究工作的进程。

军事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军事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一体到分立,由分化到综合的漫长发展过程。

古代军事环境 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初始形态的战争以前,人们就掌握了朴素的地理、气象知识,如对地形、天气、物候、水源有了最初认识,对太阳与山峦、云气的联系有了朦胧的感受。战争的出现,对军事活动环境的认识也随之发展。相传在黄帝征蚩尤的涿鹿之战、尧舜禹攻三苗之战时,已对地理、气象环境有较为自觉地利用,并有“史皇作图”供黄帝指挥作战的传说。约成书于公元前4〜前3世纪的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以约前21世纪禹的口气,将中国的山脉、河流、土壤、自然资源、水陆交通、地理区划等地理内容反映出来。夏以后,奴隶制国家建立,领土观念形成,战争逐渐成为专门的营生,地理知识在军事上得到进一步运用。中国从甲骨文开始的早期文献中屡有军事地理方面的记述。西周时期已有在军事上使用的地图。散佚的兵书《军志》对环境因素影响军事行动的作用已有反映。总之,春秋中期以前,人们对环境与军事活动关系的认识,基本蕴涵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之中,并逐渐在一些军事、哲学、文学、历史著作中显现出了零散的对于军事活动环境的认识,各学科知识开始萌芽。古希腊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叙述了前1280~1180年的特洛伊战争情况,涉及一些军事地理问题。

中国从春秋中期开始至鸦片战争的2000多年中,国家时有分合,民族不断迁移、融合,战乱与和平局面交错出现,促使人们在生产、战争和科学实验中,一代一代积累着各学科知识。这一时期,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中期至南北朝(前594〜公元581),是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初创和第一个知识积累阶段。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中对军事与地理、气象问题的论述,是各学科初创时的代表作。《孙子》论述了天、地的军事意义,认为“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天”即“阴阳、寒暑、时制”,“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它把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军事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主张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去研究战争;它结合作战中可能出现的敌我态势,综合地把战场地理条件划分为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九种情况,并以“计险阨远近”为主旨,划分了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地形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作战方法和处置要领;它论述了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等人文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规律;强调“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把地理因素作为研究力量对比、预测战争胜负的逻辑起点。《孙子》对军事活动环境的认识与战争理论融为一体,成为后世考察军事活动环境的圭臬。与《孙子》同时,军用地图的绘制已达到一定水平。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兆域图”,以实物证实了战国时期已能按比例尺绘制地图。公元前239年,中国出现了标有军事要素的木版地图。到汉代中国已出现质量较高的古代军事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彩色军事地图,其绘制工艺、表现方式都达到了较高水准。东汉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命名的著作,记载有许多军事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将战略与地理联系起来的范例,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利用天气因素取胜,显示出当时对军事气象的认识水平。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道为纲描写了中国山川,记载了许多山岳、关隘、渡口、桥梁的有关战例,论述了地形对作战的影响。西晋著名地图学家裴秀主编“地图18篇”即《禹贡地域图》,是一本历史地图集,他提出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的测绘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至元(5811368),是军事环境门类学科知识的第二个积累阶段。隋在大业年间开始统编全国地方志。《区宇图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总图志。唐代贾耽历时17年绘制的五十万分之一至八十万分之一的《海内华夷图》,是当时的全国地图。杜佑的《通典》首创在沿革地理撰述上记载军事区划驻地及兵员、戎马、粮饷之数。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当时的地理总志。窦叔蒙著《海涛志》揭示了“月与海相推”的潮汐规律。玄奘游学西域,行程5万里,著《大唐西域记》。宋代沈括在天体学、气候学,特别是地势高低与气温的关系、地形学、地图学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使辽图抄》、《天下州县图》则直接论述了许多军事地理问题。航海家周达观、汪大渊等,远航印度洋,返国后撰写的行记,记录了各国有关情况。兵书《百战奇法》论述了“天战”、“风战”、“雪战”、“水战”、“地战”、“山战”等不同地形、气象、水文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官修的《武经总要》,许洞的《虎钤经》,吕祉、吴若、陈克的《东南防守利便》等,都论述到军事地理等方面的问题。元代编纂有《大元大一统志》,并派员进行域外考察,撰写了诸多域外考察的行记,进一步开阔了军事环境研究的视野。

明至鸦片战争(13681840),是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知识的第三个积累阶段。明结束了元末的动乱,为抵御外敌入侵,论述北部九边和东南海防的著述渐多。《九边图说》、《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都是专门的军事地理著作。此外,《登坛必究》、《武备志》、《投笔肤谈》、《练兵实纪》、《阵记》等兵书,对军事地理与当时作战的关系均有深入的研究。郑和七下西洋,超过了明以前任何时期的航海活动,较西方“地理大发现”早80多年。《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性科学航海图。16世纪末西方的地圆说、地图投影、测量经纬度的技术传入中国,促进了当时的地理和测绘研究。明末清初,军事地理代表作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此书“专为兵事而作”,称得上是一部体系宏大的历史军事地理著作,重点论述了明代的战略地理形势和山川险易对用兵的影响,至今仍是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清代的《武备地利》、《天下郡国利病书》、《灰画集》等是经世致用的军事地理著述。康熙皇帝玄烨于17081716年,派出由中外人士组成的测绘队伍分赴各地,以641处测量点完成三角测量,汇总后制成《皇舆全览图》及各省分图,在世界制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也经历了曲折的知识积累过程。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如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卡泰、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等的著作和所绘制的地图中,呈现出了地理、测绘、气象等有关知识的雏形。欧洲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从总结战争经验入手,注意探索周围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如《亚历山大远征记》记录了亚历山大对远征沿途地理形势的分析和对地理条件的利用等内容。此后,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欧纳桑德的《论将》、弗龙蒂努斯的《谋略》等,对军事地理问题都有较详细的论述。16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日心说的完善、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及麦哲伦环球航海的成功,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带动了军事地理学的发展。16世纪末,军事航海气象学、弹道气象学被提了出来。航海图的测绘技术进一步完善。18世纪法国开始测制全国大比例尺军用地形图,并采用等高线显示地面的高低起伏。18世纪后,欧洲的军事家十分重视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英国的H.劳埃德等认为,能否灵活地利用地形作战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普鲁士的马森巴赫则提倡建立把战略战术与地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高级地理学”,并主张在用兵时先于军队实力着重考虑地理条件。

近代军事环境 西方列强纷纷争夺殖民地,战争波及世界各大洲。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的地理视野扩展到整个地球。德国的A.von 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先后完成他们的地理著作《宇宙》和《地学通论》,标志着近代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及地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理科学、测绘科学、大气科学逐渐分化出来。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军事环境各学科的发展,系统的理论专著大量问世,与其他军事理论有了明显的分野。

进入19世纪后,军事理论著作中军事地理、海洋、测绘、气象问题受到进一步重视。C.von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地理因素列为战略的五个要素之一,对地理因素影响战略战术,以及与战争结局的关系等,都有缜密的论述。瑞士的A.-H.若米尼,俄国的亚济科夫、D.A.米柳京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论述了军事地理问题。至20世纪初,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苏联等国相继有专门的军事地理著作问世。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军事地理学家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军事地理观。美国的A.T.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决定大陆的命运,称霸世界。英国的H.J.麦金德则强调控制大陆的重要性,认为谁能主宰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全世界。意大利的 G.杜黑和美国的W.米切尔认为飞机用于战争,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这些观点,对西方一些国家军事地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军事测绘学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及提供用户服务的手段方面有重大突破。1818年英国H.凯特首创可倒摆,为重力测量创造了条件。1822年德国C.F.高斯创立的地图投影理论,使军事大地测量成果可直接转换成供军用地图使用的平面坐标。军事气象学的各种定量研究理论、技术与方法也趋于成熟:1805年英国海军上将F.蒲福拟制了风力等级表,1820年(一说1816年)德国H.W.布兰德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1835年科里奥利提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 1848年美国海军军官M.F.莫里绘出了全球风场分布图,1856年法国率先开始了风暴警报业务,1857年荷兰人C.H.D.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原理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开始以航空摄影测量及时获取更大范围的地理信息,用于分析战场形势、修测地形图,标志着军事测绘手段一次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大气状态对化学、生物战剂使用的影响,使防化气象学崭露头角。大战中,外弹道学、军事航海气象学、军事航空气象学得到发展。各国气象保障机构纷纷建立,气象保障理论受到重视。1920年前后,挪威气象学家J.皮耶克尼斯、H.索尔贝格和瑞典的T.H.P.伯杰龙等提出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为天气分析和预报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航空摄影测量、军事气象探测在理论和技术及仪器设备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测绘、气象保障的技术手段和能力明显提高。许多国家设立或加强了军事地理、军事测绘、军事气象、军事水文等专门研究机构。20世纪中叶,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专著。军事地理学基本构成了普通军事地理学、部门和专题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的完整体系;军事测绘学构成了以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和制图技术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军事气象学构成了以大气探测、天气预报、军事气候、军事气象保障为主体的学科体系。

K. 马克思、F.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条件对战争的影响,从哲学高度认识战争同空间和时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看待军事地理形势在国家间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V.I.列宁、J.斯大林论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从领导苏联人民创建和保卫新生革命政权开始,就重视环境条件对军事活动的重要作用;在论述军事活动的本质、条件、规律、原则、方法等各种理论问题中,都融合着科学的军事地理思想,强调指导战争必须考察各种军事活动的“具体环境”。他们关于武装起义必须选择在决定性的地点、战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定基本打击方向、在决定性的地点拥有压倒优势、成功的机动,以及建立巩固的后方等论述,都娴熟地运用了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的理论,并指导了各学科的研究。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学者为了解世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纷纷研究国外先进科学知识。他们翻译外国地理著作,组织地理教学和研究,陆续出版地理论著,主要有《四洲志》、《人文地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朔方备录》、《东北边防辑要》、《海防要览》、《中国海防地理形势论》、《筹海初集》等。魏源的《海国图志》记述世界各国情况,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形成的标志。辛亥革命后,中国有了专门的军事地理著作。民国初期印的《兵要地理》,论述了战略、战术、军队编制、军事教育、兵工厂配置等与兵要地理的关系,介绍了中国兵要地理概要,对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有不少专著问世,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爱国学者编写了抗战地理、气象专著,如竺可桢撰写的《从战争讲到科学研究》、《天时对于战争的影响》、《说云》,游凤池的《兵要地学》,胡焕庸的《国防地理》,沙学浚的《国防地理新论》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特别注重利用军事活动环境,注意总结经验。1931年红军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朱德共同签发了军委通令,成立了军事地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作战地区地理调查。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精辟地论述了战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指导建立革命根据地,制定战略方针,进行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指挥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等军事实践中。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一起,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观点,主要有地理、气象是一切军事活动的重要客观物质条件,对军事活动有重要影响;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军队,尤其要重视创造与发挥地理等条件的优势;地理、气象条件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分析、研究、判断其作用忌带主观性和片面性;军事上能否成功地运用地理、气象条件,取决于军事理论的研究水平、军事领导者的重视程度以及军队的素质等。

现代军事环境 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的基础上,伴随科学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全面发展,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出于全球争霸的需要,都加强了有关学科的研究。苏联把军事环境作为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在核威慑理论与低强度战争理论、有限战争理论、空地一体战等作战理论中,都体现了对军事环境有关学科的重视。90年代以来,各学科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系统,注重满足军事活动的需求,保障理论更加完备。军事地理领域,出现了军事地理信息系统(MGIS),带有把各种地理信息综合起来,辅助决策的性质,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军事测绘领域,出现了电磁波测距、侧视雷达测量、卫星大地测量、数字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数字制图等理论和技术,能为军事活动提供精密定位、电子地图、数字地形模型、武器发射诸元,可把繁杂的野外工作引入室内,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实时传输战场信息。军事气象领域,出现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遥感探测、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军用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和理论、军事气象信息工程、气象保障和军种、兵种专业气象学等,大气科学与军事科学出现多方面、深层次的结合。军事海洋水文领域,出现了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军事海洋水文数据库、军事海洋水文预报理论和技术等。军事空间天气领域,出现了军事空间天气探测理论与技术、军事空间天气信息处理技术、军事空间天气预报理论和技术、人工影响局部空间天气理论和方法。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军事科学体系逐步完善,军事地理、军事地形、军事测绘、军事气象、军事海洋水文、军事空间天气等学科,分别被纳入军事科学体系,构成一个以军事活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群。50年代初,刘伯承元帅在军事学院组建了军事地理研究机构,组织编写了军事地理教材。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测绘、气象院校,培养军事测绘、气象专业人才。至50年代末,全军各军种、兵种院校普遍开设了军事地理和军事地形课程。与此同时,各大军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地理调查,组织编写了大量区域军事地理材料。1960年,叶剑英元帅把军事地理作为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列入军事科学体系。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收编了大量有关军事地理、军事测绘、军事气象的条目。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设置了军事地理学、中国军事地理、世界军事地理、军事测绘学、军事气象学五个学科。80年代以后,相继出版了大量军事地理学、军事测绘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水文学、军事空间天气学以及区域军事地理、军事地形学等理论专著。

军事环境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战略格局、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更加受到重视。21世纪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于军事科学领域。

军事环境门类各学科将沿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 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不断开拓着新的研究领域,与之相适应,军事环境的现有学科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繁衍扩展,研究军事活动环境的其他学科,如军事水文学、军事海洋学、军事工程地质学等,都将进一步成熟,与现有学科共同发展。各学科也将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形成多级的分支学科和众多的交叉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度融合与作战行动综合需求的增大,又要求军事环境把整个军事活动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隶属于生物圈的人类圈、外层空间统一作为作战环境系统,进行综合的整体研究。分化与综合的共同作用,将促使军事环境在不断吸纳新学科的同时,走向更加科学的整体联系。

现代军事环境信息系统的完善,将使军事环境更加注重系统研究 随着卫星导航定位、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军事气象信息技术、军事海洋水文信息技术和军事空间天气信息系统等的发展,现代军事环境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完备的交互性,能收集、整理、加工、存储、评估、反映和传播各种环境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新的信息和知识。这些系统,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中,将发挥整体机制,实时和快速满足军事决策需求。这就要求各学科加强系统研究,能够兼容多种环境信息,准确反映地表、大气乃至外层空间的各种要素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使各种信息进入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利用。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空间环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 由于空间环境已与陆上、海上和空中的军事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空间“军事化”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空间的力量应用来看,空间力量从战斗支援向全方位军事能力演变,外层空间将成为战略防御与进攻的基地;从空间力量的性能来看,对卫星系统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正经历由大向小的转变;从空间的效益来看,卫星侦察和商用航天遥感进一步密切结合,以确保有限的资源为作战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作战空间的扩展和作战手段的多样化,将使军事环境在作战理论研究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以及联合作战的需求,作战空间明显扩展,形成陆、海、空、天、网络电磁一体化的战场。这将要求各学科保障理论与不同规模的作战理论相适应,要全面解决战略、战役、战术行动中的保障问题,解决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保障问题;要研究各军种、兵种独立的保障问题,还要研究合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保障问题,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融会于各门军事学科之中。军事地理、军事地形、军事测绘、军事气象、军事海洋水文、军事空间天气在作战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